1. 牛肉面的文化源远流长
我的家乡兰州市是西部高原的一颗明珠。
兰州市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既充分的体现了当地的地域特色又显示了和其他城市的不同特点。兰州的饮食有牛肉面,手抓羊肉,黄焖羊肉,兰州百合,炒面片等,饮食文化充分的体现了兰州人豪爽的气质。也充分的体现了黄河文化的韵美。
2. 牛肉面条的文化内涵
根据史料记载,兰州牛肉面起源于我国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但当时由于工序、用料繁多而复杂,一直是富贵人家才能享用的食物,普通百姓并没有这样的口福。直到清初,兰州才有了第一家牛肉面馆。据清史记载,兰州拉面创始人陈维精,是清朝嘉庆年间国子监太学生。
陈维精乐善好施,并精通酱、卤、烹、炸及多种烹饪技法,有“怀庆食圣”之称。在京城国子监读书期间,陈维精不仅将老辈留下的牛肉面制作技术传授给东乡族学友马六七,而且在生活上还资助过马六七。后来马六七把牛肉面制作技艺带入兰州后扬名天下。所以有的人会误以为发明兰州拉面的是马六七,其实并不是。
不过,马六七把拉面带回兰州后,还对其进行了一些改良,才在兰州地区火起来。后来在陈和生和马保子的合作下,才正式统一了牛肉面的制作标准和口感调制,也让牛肉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火爆。他们规定牛肉面“一清(汤)、二白(萝卜)、三绿(香菜蒜苗)、四红(辣子)、五黄(面条黄亮)”为标准,并一直延续至今。不过那时候并不叫兰州牛肉面,而是叫“热锅子牛肉面”。
那时的“热锅子牛肉面”,牛肉面以汤为主,汤里以牛、羊肝煮的汤,加一定比例的牛肉汤经澄清加工后使用,味香扑鼻,风格独特。因为形成了色香味美的独具风格,又做到了物美价廉,所以“热锅子牛肉面”深得当地百姓的喜爱。解放后,“热锅子牛肉面”便渐渐改名为“兰州牛肉面”,而兰州的牛肉面馆也增加到二十多家。后来随着生意的萧条,兰州面馆仅剩四、五家,质量和环境还比较差。直到改革开放以后,这个传统名吃才得到进一步的恢复和发展。
3. 牛肉面的鼻祖
1、邓家牛腩上榜理由:牛腩面鼻祖、大砂吊、老字号、牛腩汤底可以外卖
2、幸福路牛肉面馆上榜理由:优质牛肉、秘制中草药汤底
3、老字号牛肉面馆上榜理由:牛油味扑面而来、脆黄豆、腌制酸泡菜
4、张记牛肉面馆上榜理由:自酿黄酒、酸软味道、酸包菜
5、闫记面馆上榜理由:复古大瓷碗、浇汤大叔的贴心拌面
6、曾记牛杂面上榜理由:老板亲切、熬制汤底的大锅、食材干净
7、金华牛肉面馆上榜理由:味道好、周边小吃丰富、独特辣汤底
8、张湾交通路面馆上榜理由:连锁老字号、放心面馆、24小时营业、配料多
9、汪胖子面馆上榜理由:牛油面、24小时营业、店面环境干净
10、王府面馆上榜理由:毗邻景点、老字号、冒面速度、原磨豆浆
4. 牛肉面的来历
越南牛肉面的来历是: 20世纪40年代,越南阮氏王朝覆灭,百姓出于对封建王朝的叛逆,开始在皇都顺化食用牛肉。
来自中国广西、贵州一带的移民又带去了牛肉面和牛肉粉的制作技艺,两厢结合之下,发明出了越南人引以为国粹的顺化牛肉面 (Bun bo Hue)。
5. 牛肉面的历史起源和文化故事
坊间传说,兰州牛肉面起源于唐代,但已无法考证。目前有史料记载的是兰州牛肉面始于清朝嘉庆年间,系东乡族马六七发明创制而成,后经后人陈和声、马宝子等人以“一清(汤)二白(萝卜)三红(辣子)四绿(香菜蒜苗)五黄(面条黄亮)”统一了兰州牛肉面的标准。在兰州牛肉面的改良和统一标准(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当中,陈位林、陈谐声与陈和声兄弟俩起到了关键作用,把这一街边小吃变为大众消费的美食,以及后来的马保子从挑担经营改成店面经营,为兰州牛肉面走向全国奠定了基础。其制作的五大步骤无论从选料、和面、饧面,还是溜条和拉面,都巧妙地运用了所含成分的物理性能,即面筋蛋白质的延伸性和弹性。
回族老人马保子首创挑担经营,在近百年的漫长岁月里,以一碗面而享誉金城,以肉烂汤鲜、面质精细而蜚声中外,打入了全国各地,兰州牛肉拉面最为著名。
6. 牛肉面文化介绍
母亲河黄河一路从青藏高原奔腾而下,当她流入兰州时便和这座城市发生了不解之缘。
如果一个外地人初来兰州,问当地的朋友兰州哪里必须去一趟呢,我想当地人一定会说走一走中山桥,爬一爬白塔山,还不要忘了吃上一碗牛肉面。
兰州牛肉面
兰州牛肉面讲究可不少,一定要下午三点以前吃,因为晚了牛肉面馆子可就关门了,最好是早晨去吃,一碗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的牛肉面让人直咽口水。
这一清就是汤要清,二白是萝卜白,三红是辣椒红,在兰州吃牛肉面几乎没有不放辣椒的,而且据我观察辣椒放的还都非常多,但这个味道确是香而不辣,据说这种辣椒的味道出了兰州就没有了,四绿是蒜苗绿,一定是蒜苗不是葱花。多吃蒜苗还有助于预防感冒。最后这个五黄指的是面要黄亮,加入了蓬灰的面格外劲道。
中山桥
吃完牛肉面转转中山桥。中山桥建于一九○七年(清光绪三十三年),距今已经一百多年了,是兰州历史最悠久的古桥,也是5464公里黄河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桥梁,因而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
如今的中山桥旁还伫立着明代镇远浮桥的遗址,可见在几百年前,这里就是连接黄河两岸的重要通道。
说到中山桥,当时的清政府为了修建这座铁桥,花费了国库白银30多万两,由德国的公司承建,历时两年建起了这座长233米,宽7.5米的黄河铁桥,在当时绝对称得上一项浩大的工程,铁桥初名"兰州黄河铁桥",1942年改为"中山桥"。1954年,整修加固了铁桥,又增加了五座弧型钢架拱梁,使铁桥显得坚固耐用,气势雄浑。
如今的兰州黄河上陆陆续续架起了34座桥梁,方便了黄河两岸的交通,带动了经济发展,慢慢的铁桥的意义从通行转型为观赏,如今兰州中山桥也成了兰州的地标建筑。
白塔山
白塔山紧邻中山桥,一过桥便是白塔山的入口,走进山门一个兰州城以前模样的照壁映入眼帘。
7. 关于牛肉面的由来与介绍
牛肉面的起源:
红烧牛肉面是清末光绪年间,一个叫马保子的回民厨师所创制的面食,后辈们再代代推陈出新,硬是将这种面食文化发挥到了极致,吃得个名扬天下。其实红烧牛肉面主要是康师傅红烧牛肉面,没有什么来历,下面介绍一个自制红烧牛肉面的做法。
红烧牛肉面 做法一:
【材料】
牛腱肉300克,切面150克,番茄两个。
【调料】
葱段一中匙,姜三片,酱油两大匙,味精一中匙,绍酒一大匙,冰糖一中匙,花椒一小匙,五香粉一小匙,辣椒四根,沸水800克。
【步骤】
1.将番茄去皮切片,辣椒切片。
2.将所有调料放入沸水中,高火4分钟,制成汤汁。
3.汤汁中放入牛腱肉、番茄,加盖中火40分钟,然后将牛肉取出切片。
4.面条放入汤汁中,高火5分钟至沸,取出后摆上牛肉片即可。
做法二:
【材料】
牛肋条肉600克、拉面酌量、葱2根、姜2片、大蒜4瓣、八角2茶匙、花椒粒1茶匙、小白菜酌量
调味料
料酒1大匙、酱油4大匙、辣豆瓣酱4大匙、盐半茶匙、味精少许、清水12杯
【步骤】
1.牛肋条肉先氽烫过,捞出后冲净血水和泡沫。
2.用3大匙油炒香葱、姜、蒜及辣豆瓣酱、花椒粒后,加清水12杯,调味及加入八角后,放入牛肉炖1小时。
3.将牛肉捞出切片,并将锅内所有葱、姜、辛香料捞净,再将牛肉放回汤内。
4.另外将水烧开后下面条,用面碗盛入牛肉和汤后放入面条及小白菜、葱花即成。
做法三:
【材料】
1.牛腩 1斤 蕃茄(大) 1颗 白萝卜 1/2条葱 2支 老姜 数片 大蒜 5粒 八角 少许 高汤 适量
2.拉面 适量 青菜 适量 酸菜 适量 葱花 适量 辣豆瓣酱3大匙 酱油 1/2杯 冰糖 少许 卤包 1个
【步骤】
1. 先将牛腩、蕃茄、红白萝卜切块,葱切段,大蒜拍碎备用。
2. 煮一锅热水将牛腩氽烫过后,以水边冲边用手压牛腩,将血水挤出一直到没有血水出来,沥干置于一旁。
3. 锅内放入沙拉油,中火爆香姜蒜后加入牛腩不停拌炒,陆续加入辣豆瓣酱、酱油,使牛腩上色、辣味出现。
4. 在锅中加入高汤,以略为盖过牛腩为准,并将蕃茄、红白萝卜、八角、葱、冰糖、卤包加入汤中,大火煮开捞除泡沫,转小火煮至牛腩软烂入味即为红烧牛肉汤。
5. 将面条煮熟,倒入牛肉汤,加上葱花、烫青菜、酸菜即可食用。
8. 牛肉面的发源地
拉面发源地山东福山。拉面又叫甩面、扯面、抻面,是中国城乡独具地方风味的一种传统面食,民间相传因山东福山抻面驰名,有起源福山拉面一说。后来演化成多种口味的著名美食,如山西拉面、河南拉面、兰州牛肉面、龙须面等。
9. 牛肉面发源于哪里
太原跷脚牛肉,据说相传发源于20世纪30年代初的一个故事当时乐山有位罗姓中医先生,本着悬壶济世的救人之心,经常在苏稽河边进行用锅熬药,来救助过往需要帮助的人 因为他经常看到一些大户人家把自己不吃牛肠、牛肚等牛杂都扔到河里,老先生觉得有点可惜。
他就悄悄把牛杂捡回来,自己进行清洗干净,然后放在自己平常煮中草药汤锅里炖煮,没想到是,炖出来汤味还挺鲜香。
港式牛杂小吃车创业摆摊移至此,这个包含有牛杂的药膳汤开始被大家接受,加上本身“以形补形”的原理,大家了都说好,这样来吃的人络绎不绝。因为人多,加上没有凳子可坐,于是人们只能将脚跷在桌子横杠上吃,翘脚牛肉就由此而得名。
10. 牛肉面的历史文化
内江牛肉面是四川省众多地方特色面食之一,也是著名画家、美食家张大千先生喜吃善作的面食小吃之一,制作时对烧馅、用料、调味等诸多方面皆有严格的要求。此道小吃面条细滑、牛肉香、麻辣味浓,素有“巴蜀小吃之首”的美誉。内江牛肉面历来就很有名气,是内江美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涌现出很多新品种,比如资中的兔儿面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