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张仲景猪肤汤的正宗做法?

张仲景猪肤汤的正宗做法?

用料猪皮 300g米粉 50g蜂蜜 适量桂花 适量

张仲景猪肤汤的做法步骤

1space

准备好300g猪皮,清洗干净(千万别买黑皮猪)

步骤 2

space

猪皮放进锅里,加入生姜片、花椒、料酒,焯一下水

步骤 3

space

捞出稍微放凉一下,然后拔毛,用刀刮掉猪皮里层的油脂 (这一步特别关键,因为猪皮的油脂很腥,而且特油腻)

步骤 4

space

把切好的猪皮条放入锅中,加入足量温水 (不要加凉水,否则胶原蛋白遇冷易收缩)

步骤 5

space

大火煮沸,转中小火慢熬出白汤,即可捞出猪皮

步骤 6

space

将大米(或者阴米)小火炒至焦黄后,打成米粉, (这一步容易炒糊,要小火慢炒)

步骤 7

space

倒入米粉,边加边搅拌, 加蜂蜜、桂花调味即可

张仲景为救治伤寒成为“医圣”,是他流芳千古的原因吗?

从汉灵帝建宁元年(168),到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217)的五十年间,东汉全国发生了多次大瘟疫流行。

尤其是建安元年(196)以后,几乎年年发生疫病。瘟疫爆发之处,家家都有僵尸,室室有人哭泣,有的一门皆灭,有的全族而亡。

正是在这样一个苦难时代,原本走读书入仕途径的张仲景毅然投入到了征服疫病、济世救人的医学事业中去,并做出巨大贡献,成为一代“医圣”。

张仲景,名机,南阳郡涅阳(今河南南阳)人。他青年时曾经被郡县举作孝廉,相传还做过湖南长沙太守。

张仲景自幼喜爱医学,并拜过同郡名医张伯祖为师。然而,他最后选择医学为终身职业,并且刻苦钻研,勤于实践,终究达到有成,主要原因还是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及做人理想与道德情操。

张仲景生活的时代,正是东汉王朝最腐朽最黑暗的时期,当时,宦官外戚交替掌权于上,豪强地主专横肆虐于下,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特别是汉献帝即位前后,连年的军阀混战。更是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社会的动荡和战乱的频仍,不仅使得人民直接死于军阀的刀剑之下和流亡逃荒途中,同时也必然地带来严重的瘟疫流行,使得千千万万的人惨死于疫病的折磨之下。

据史书记载,东汉桓帝时大疫三次,灵帝时大疫五次,献帝建安年间疫病流行更甚。成千累万的人被病魔吞噬,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难。

其中尤以东汉灵帝时的公元171年、173年、179年、182年、185年等几次的疾病流行规模最大。南阳地区当时也接连发生瘟疫大流行,许多人因此丧生。

张仲景在《伤寒论•自叙》中回忆了当时自己家族遭遇的惨剧: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张仲景的家族本来是个大族,人口多达二百余人。自从建安初年以来,不到十年,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而死亡,其中死于伤寒者竟占十分之七。

面对瘟疫的肆虐,张仲景内心十分悲愤。对此,张仲景痛下决心,潜心研究伤寒病的诊治,一定要制服伤寒症这个瘟神。

张仲景对自己从医的过程,在他的《伤寒论•自叙》中说得十分请楚: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辩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

《伤寒杂病论》由《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组成。

《伤寒论》共十卷、二十二篇,专一地论述包括急性传染病在内的外感热病,把它们归纳成''三阳“、“三阴''等六种不同的证候,然后根据不问的证候再给以不同的处方,所谓“各有主方,随证加减”。书中同时还载有辨证论治的八种法则,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所谓“八纲”,以进一步诊断病症的实况;并且确立了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的治疗方法。这些便构成了中医学辨证施治的一整套理论基础。

《金匮要略》共六卷、二十五篇,包括内、外、妇、皮肤等科的四十多种杂病,计二百六十二方,是为中医学最早的各科杂病方书。

《伤寒杂病论》创下了三个世界第一。

一是人工呼吸。《金匮要略•杂疗方》一节里,记载有人工呼吸急救法的应用,系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记载。

二是药物灌肠。《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了张仲景曾为一个因高热而严重便秘的病人用蜂蜜做成的“药锭”通便的事例,这是医学史上最早使用的肛门栓剂通便法,即药物灌肠。

三是胆道蛔虫治疗。《伤寒杂病论》中描述了胆道蛔虫病的症状及其治疗方法,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记载胆道蛔虫病的文献。其中的治疗方药乌梅丸,迄今仍是一种有效的方剂。

张仲景在《伤寒论》里还总结了神秘的“七日节律”,即:

外感风寒即使不治疗,只要不发生合并症或并发症,七天就可以自行痊愈。如果七天不好,病程就会延至七的信数,如十四天或二十一天。

现代科学证实,人体确实存在着生理、病理的时间节律。(今日之疫病隔离时间节律莫非以此而来?)张仲景早在1800多年前就从医学角度提出这个规律和现象并记载下来,这不得不说是一项杰出的成就。

《伤寒杂病论》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并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

《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张仲景在中医史上的重要地位,随着时间推移,这部专著的科学价值越来越显露出来,成为后世从医者人人必读的重要医籍。

清代医家张志聪说过:“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本论(《伤寒论》)者不可以为医。”

《伤寒杂病论》流传海外后,亦颇受国外医学界推崇,成为研读的重要典籍。

据不完全统计,由晋代至今,整理、注释、研究《伤寒杂病论》的中外学者记逾千家。邻国日本自康平年间(相当于我国宋朝)以来,研究《伤寒论》的学者也有近二百家。

此外,朝鲜、越南、印尼、新加坡、蒙古等国的医学发展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其影响及推动。

目前,《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仍是我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

综观张仲景一生,他由自己家族在瘟疫中的蒙难,萌发了要救世济人的初心,掘弃仕宦名利之途,勤奋行医治病,足迹遍布于当时京畿一带,运用前人留下的“经方”,治愈了难以计数的病人。

同时,张仲景勤苦学习,刻意追求,集古代医书、众方之大成,有“经方大师”之称。

更可贵的是,张仲景著述甚丰,先后撰有《伤寒杂病论》、《辨伤寒》、《评病要方》、《疗妇人方》、《五脏论》、《口齿论》等一大批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