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junshi jingji
[外文]:military economy
国民经济的一个特殊部分,平时用以保障军事需要或战争准备,战时用以保障战争的实施。主要包括:
(1)用于军事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
(2)制造武器装备及其他军需品的军事(国防)工业;
(3)为军队和军事工业提供原材料、燃料动力、机器设备和有关消费品的工业和农业;
(4)直接或间接为军事服务的交通运输、邮电通信、财贸、科研、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部门。其核心是军事工业。
经济因素在战争中的作用这个问题在古代即受到重视。中国古籍《管子》一书认为:“甲兵之本,必先于田宅”,即军事的根本问题首先在于发展农业生产。《孙子·作战篇》强调:“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这是从战争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依赖关系出发,论述当时战前经济准备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科学地阐明了经济对战争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指出:战争归根结底是经济原因引起的,经济又是战争的物质基础;军队的装备、编成、编制、战术和战略的发展变化首先依赖于经济前提,即当时的生产水平和交通状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军队武器装备日益先进复杂,战争对经济的依赖性越来越大,经济对战争胜负的影响也愈加重要。
战争促进军事经济的变化在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由于生产力低下,武器装备比较简单,军事经济的发展较为缓慢。至18世纪60年代产业革命发生后,战争开始进入工业化时代。蒸汽机、内燃机、铁路、电报、炸药、汽车、飞机、坦克和现代战舰的出现,引起军队武器装备、组织编制、战略战术的全面变化,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作战能力、机动能力和指挥能力,扩大了军事行动的空间范围,军队的物资需求成倍增长,军队作战再不能只靠就地取给,从而促进了军事经济迅速发展。尤其是资本主义进到帝国主义阶段以后,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接连发生,战争的规模和激烈程度空前增大,并具有“总体战”的性质,只有动员和运用国家的全部经济潜力,才能保障战争的进行,才有获胜的希望。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的发展使军事经济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主要表现在:
(1)参战兵力日益增多,物资需求和消耗越来越大。第一次世界大战,参战人员约7000万,单个士兵日耗物资6公斤;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参战人员增至1.1亿左右,单个士兵日耗物资增为20公斤。
(2)军事消费结构从个人消费品为主变为以武器装备(包括武器系统、弹药、油料、技术器材等)为主。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个人消费值与武器装备费在军事消费总值中各占50%;第二次世界大战军事消费总值中武器装备费已占75%,个人消费值仅占25%。
(3)武器装备品种繁多,产量剧增,军工产品在整个工业生产中所占比重升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主要参战国共生产飞机18万多架,火炮近14万门,坦克9200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主要参战国生产的坦克比第一次世界大战多29倍,火炮和迫击炮多9倍,飞机(1941~1944)多1.8倍。 各交战国军工产品在整个工业生产中所占比重,由第一次世界大战的15~25%上升到35~60%以上。
(4)战时国家预算中军费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第一次世界大战军事费用在各交战国国家预算中所占比重为40~45%;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已高达60~65%以上,而且直接军费的绝对数增长4.4倍。
(5)实行战时动员,建立保障战争需求为主的战时经济体制。两次大战的战前物资储备都不能满足战时迅速增大和变化的需要。第一次世界大战,各交战国缺乏长期作战准备,多在战争爆发后面临物资匮乏,被迫进行经济动员。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参战国实施了更为广泛的国民经济动员,如:改组国民经济,动员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等部门为战争服务,加强集中管理,确保军事工业的原材料、劳动力,优先增产军用品,加速建设新的军工企业、供应基地与交通线路,压缩居民生活消费,增加税收,发行公债,控制物价,等等。
军事经济平时在一个国家的整个经济中所占比重与规模的大小、发展水平的高低,不但取决于该国的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而且取决于该国的社会制度以及与之相关的军事战略和对外政策。掠夺别国的领土、原料和资源,争夺世界市场,最大限度地攫取超额利润,是帝国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这类国家的军事经济具有为扩张和侵略服务的特征。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德、日等法西斯国家为发动侵略战争,进行多年的扩军备战,建立畸形发展的宠大军事经济。尽管它们在发动侵略战争之初有过一时的军事优势,但由于它们在政治上失道寡助,本国战略资源缺乏,无法适应其扩张战略的需要,最后只能以政治、军事、经济的全面失败而告终。
中国发展军事经济的目的在于保卫祖国的独立与安全,反对外来侵略。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坚定地站在和平力量一边,一贯反对军备竞赛,主张裁减军备和精简军队;并认为,在战争危险依然存在的国际条件下,国防建设是必要的,但是,这种建设应该是适当的和防御性的。中国平时集中力量搞经济建设,坚持国防建设要服从经济建设的大局,独立自主地发展国防科研,建立独立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实行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相结合,在国家整个经济建设发展的基础上,相应地发展国防经济。
军事经济面临的新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军事领域发生重大变革,现代战争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特点,使军事经济的发展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主要有:
(1)由于现代战争突然性增强,物资需求量大,平时必须使战争的经济准备经常化,特别是要建立合理的物资储备和必要的军工生产能力,对经济(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等)的快速动员和转入战时体制须预有筹划和安排,以确保军队在战争初期的快速反应能力及尔后持久作战的能力;
(2)由于现代战争的规模及其破坏性空前增大,前方后方差别更小,国家的军事经济设施必然成为敌方打击和破坏的目标,因而须重视生产力的合理布局与后方防卫(包括人防),努力使军事经济部门在战争过程中保持生存力、稳定性与灵活性;
(3)由于武器装备价格昂贵,换代快,军事经济的效益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应注重国防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在军事经济的各个方面广泛运用经济原则、现代管理科学及量化的方法,力争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耗费,确保军事经济部门的效益和整个国防能力的提高;
(4)为了解决军事经济发展中的问题,须加强军事经济学的理论研究,运用研究的成果指导军事经济的实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