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展的机理
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生产力要素在运动中不断增长的过程,这种增长不仅是量的增长,而且也同时是质的增长。
获得发展的经济动力来源于生产力要素间的不平衡。如果生产力要素间保持一种永久的平衡,则最多只能获得量的增长,而不可能有质的增长但是,如果没有质的增长,比如,没有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水平不可能有提高。在一个简单再生产的系统中,输出与输入是平衡的,因此不存在增长或发展问题。
当输出大于输入时,可以实现扩大再生产。这种情况是由于生产要素间的不平衡造成的。当生产要素不平衡时,必然有一种或两种生产要素相对过剩。由于生产要素的过剩,出现一种向平衡运动的力量,简称为平衡力。这种平衡力迫使相对不足的生产要素实现质的增长,通过质的增长弥补量的相对不足,从而实现要素间的平衡。生产要素的质的增长过程,也是生产力发展的过程。
作为一种特殊的情况,当生产要素问的不平衡超过一定的极限时,系统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实现平衡,因此使相对不平衡转化为绝对不平衡:当绝对不平衡发生时,系统无法正常运动,用习惯的说法就是发生了经济危机。
2、宏观决策
从宏观的角度看经济决策,大体上有两种方法:一种叫总量决策,另一种叫结构决策。
总量决策就是根据劳动力、资金和土地资源总量情况,形成总量上的不平衡,从而达到长期发展的目标。在大多数情况下,劳动力的总量是一定的,土地资源的供给量也是相对一定的,因此不确定的是资金。当资金不足时,可以通过引进外资、财政赤字等方法增加资金的供给量;当资金相对过剩时,可以通过输出资金、提高单位劳动力的资本消耗等方法解决。
结构决策就是通过产业、地区等结构上的不平衡达到长期发展的目标。通常的做法是以一些容易发展、有利于资本积累的行业或地区作为优先发展的目标,形成结构上的不平衡,从而形成发展的动力源。几乎没有一个国家不是以农业的发展为起点的,农业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后,接着发展轻工业,从而促进重工业的发展。
3、企业发展的决策
在企业发展的决策中,总是伴随着一种干扰信号——投机因素。投机因素的存在使理论上的决策过程变得相对复杂。这里分析的是没有投机因素的理想条件。
假定所有企业的生产力水平相同,那么这些企业的利润率是相同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任何投资都可以获得相同的收益,因此在发展速度上也是相同的。我们把上述的利润率叫做平均利润率。企业为了获得超额的利润,就必须提高要素的生产效率。当一个企业某一种或几种要素的效率高于平均生产力水平时,它的成本就会降低,因此可以获得比其它企业高的利润率。这样,这个企业就会得到比其它企业更高的发展速度
实际上,每个企业都在寻求发展的机会,反映在投资效益上,企业要想获得发展,必须有超额利润的支持。因此,尽管在生产上要保持生产要素的平衡,但企业要发展,必须进行不平衡管理,形成新的生长点,在生长点上形成新的平衡,从而实现一个发展过程。
4、不平衡的控制
如果不平衡得不到控制,就会产生可怕的后果。控制不平衡的关键在于对恢复弹性的正确判断。因此,在弱平衡决策理论中,恢复弹性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就生产而言,当一种生产要素的质量高于其它生产要素的质量时,通过对其它生产要素的补充,达成一种新的平衡:这种新平衡的达成,是以内在的经济规律为基础的因此,对恢复弹性的判断,实际上就是对各种经济规律的掌握水平。例如,如果一种商品的供应能力过低,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那么就有可能出现一大批企业来生产的局面,这样就很容易变成供过于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