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我这一辈子》读后感3篇900、1000、1100字

本文整理了读《我这一辈子》有感、我这一辈子读后感(875字)等900字、1000字、1100字左右的读后感范文3篇,供您参阅。

我这一辈子读后感_875字

老舍《我这一辈子》是反应在社会变革与战乱横行的年代普通百姓的人生悲剧命运。看完后让我非常的沉重。但在悲剧故事下我不由的感受到老舍文笔下主人公的幽默与讽刺。从小说里可以看出男主人公是一个聪明,勤奋,善良,善于学习的人。但这一切优良的品质又有什么用呢?这些并不能让他摆脱自身的困境,走出悲剧的命运。每一次的努力与付出,最终全成了泡影。

老舍通过男主人公的经历与思想变化带着我们审视这个世界,审视这个社会。男主人公在遭到无数社会不公的待遇后,终于明白无论一个人怎样努力的挣扎,自身的努力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在封建社会下人们的性格遭到了摧残与扭曲,在压迫下人们渐渐失去了独立的人格,学会了如何当“奴才”。男主人经过三年的学艺和压迫,逐渐变成了“忍耐者”。

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男主人公的单纯与善良。对于自己妻子和师哥的“通奸”,他没有产生过一丝的怀疑,虽然他有时觉得自己的妻子有点“野”,但他并没有进行干涉。这一切的“善良”举动不仅没能换取妻子的爱,还给妻子带来了跟别人私奔的机会。他自认为对妻子不错,他认为比他师哥优秀,他困惑,他迷茫。他想不通妻子怎会跟一个还不如他的人私奔。这便印证了那句老话“好人难当啊”!

在男主人公当上巡警后,老舍通过他当巡警的经历。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官场腐败,军队涣散,官员生活骄奢淫逸的世界。人们在这种世界里,已没有了人格的尊严,当发生兵乱时,不仅是那些当兵的强盗在抢东西,更甚的是抢劫的百姓比当兵的还多。但老舍并没有对他们进行批判!是啊,命都没有了,那还讲尊严与道德呢?真是可悲可叹!

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所谓的“巡警”只是一种摆设,他们被当成掠夺百姓民脂民膏的工具。他们一边在军队,长官面前当奴才,他们一边又要受普通百姓的唾骂。他们里外都不是人,这“巡警”可真难当!想活命还真痛苦。

老舍通过《我这一辈子》告诉我们,如果你生活在黑暗与腐败的社会中,不管是我这一辈子,还是自己儿子和孙子的一辈子,通通都只能忍饥挨饿,通通都只能给别人当奴才。不管你在怎么努力也于事无补,除非这个社会变了天:变得光明与正义。

成语忍饥挨饿:忍受饥饿。形容极其贫困。如:余华《活着》:“她每天提着篮子去挖野菜,身体本来就有病,又天天忍饥挨饿,那病真让医生说中了,越来越重。”又如:钱花完了,只好忍饥挨饿。

成语民脂民膏:脂、膏:脂肪。比喻人民用血汗换来的财富。多用于指反动统治阶级压榨人民来养肥自己的场合。如:五代·后蜀·孟昶《戒石文》:“尔俸尔禄,民膏民脂。”又如:可怜民膏民脂,弃之无用之地。——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十五回

我这一辈子读后感_987字

利用短暂的假期想要好好的静下心来读读自己喜欢的书籍,以此来充实一下自己。其中一本书是季羡林老先生的《这一辈子》,读过之后颇感触。

《这一辈子》全书共六个部分54篇散文,是季羡林老先生在自己生命的不同时期感物、感人、感事的文字。通过这些文字我看到了季老一生的悲欢离合和喜怒哀乐,看到了一个完整的具有大爱的大写的人。正如季老自己所言:“在这一条漫长的道路上,我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

出身贫苦不学日文

季老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穷和饿是季老童年生活的写照。”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这是季老对童年的回忆。6岁投奔济南的叔父,在济南读完小学、中学、高中。学生时代的季老开始感觉到有”浓绿的世界“。但小时候的季老并不爱学习,喜欢打架;爱看”闲书“。日寇的入侵打乱了济南的平静,季老参加学生组织反抗日寇,17岁时险些死在日寇的刺刀底下。这段历史对季老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众所周知,季老会十几种外语,但他唯独不会日语。

因老师的影响而改变

1930年,季羡林同时考取了北大和清华。不爱读书的季羡林能有如此大的转变,与他的老师密切相关。

15岁时,季羡林考入山东大学附属高中。在这所高中的老师们,古文水平很高,教国文的王老师对季羡林影响极大。他布置的一篇作文《读<徐文长传>书后》,季羡林写得下力,他给的批语是”全校之冠“。从此,季羡林的所谓的”虚荣心“一下子被提了起来,再也不愿意有不好的成绩。于是,他一改过去贪玩不用功的习性,努力读书。18岁,季羡林转入省立济南高中,遇到的国文老师就是翻译家董秋芳。季老说”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全出于董老师之赐“。

作为教师的我,读到这段也深深的感触:教师对学生的影响非常的大,教师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它犹如混凝土建筑中的钢筋,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力量和源泉,是学生自身行事的脊梁,是他们取得最终胜利的保证。居里夫人有句名言:”我们应该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自信心是学生成才必备的一种表现心理品质。同样,一个学生要想搞好自己的学习,缺乏自信心是不可能实现的。正如魏书生所说:”培养学生自信心要从扬长开始。“以后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体验到成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在内心深处感受到”我也行”“我能行“。

成语阳关大道:原指古代经过阳关通向西域的大道,后泛指宽阔的长路,也比喻光明的前途。如:唐·王维《送刘司直赴安西》诗:“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又如:他们已经跳过了可怕的阶级分化的历史道路,走上社会主义的阳关大道了。——秦牧《原始公社的影子》

成语众所周知:大家普遍知道的。如:《玉娇梨》第二十回:“城中宣杂难住,莫苦就在众所周知石村卜一居,与白公为邻。”又如:这种小说的生产,众所周知,主要是为了“爆炸”,所以他特别注意的是政治上的应时。——孙犁《文林谈屑(一)·运动文学与揣摩小说》

我这一辈子读后感_1125字

怀着对季老的崇敬之情,怀着对翻译学的热爱之情,我在几天内就读完了这本《我这一辈子》。

季羡林先生是中国著名的东方学专家、印度语言文学专家和翻译家。他从一个贫穷的农村孩子成为一代学术宗师,走过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历程。他在回忆自己童年时感到:“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直到步入学生时代,才感觉到有“浓绿的境界”。命运之神算是眷顾他吧,二十出头的时候,就去德国留学,这一去就是十年,虽然饱读了经书,做成了学问,这洋罪也没少受。他对德国人的描写,越发地让我觉得德国是个优秀的民族,做事严谨、认真、求实、淳朴、老实巴交、守纪律、有秩序、崇尚学术、有反省意识。就是不知道德国人自己是怎么看待自己的,倘若也觉得自己特别优秀而骄傲自大,眼皮子底下没别人就不好了。他在清华读书地那一段日记,一下子拉近了我跟这位大家的距离,一个读书人的生活规律、读书节奏、思想形成过程、各种烦恼、矛盾和快乐都是那么地相似。他在日记里有这么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当时是激励他的,也作为激励我的吧“一个大学者的成就并不怎样神奇,其实平淡得很,只是一步步走上去的。”这让人不自暴自弃,尤其是在逆境中的时候。而纵观其一生,他的学术成就不可谓不巅峰,但是他的做学问的过程的确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上来的,其平实、谦和的态度,清醒、理智的头脑,也是一个学者应有的风范。

季老文革的那几篇文章,让我难受得不得了,一方面是随着他的笔触,看清了那段可怕地历史,一方面心疼啊,为那些老知识分子。“士可杀,亦可辱”这是活下来的知识分子一种悲凉地自嘲,知识分子不缺的就是思考、反思,季老竟然反思到自己能在文革中活下来,是不是人格不够硬?季老在书中问到的一样,“文化大革命”为什么会发生?这个问题他回答不了,我更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他的那几个问题,也重重地叩击在我的心中,“我们吸取了教训没有?”“知识分子的愤懑抒发了没有?”“文化大革命为什么会发生?”

季老研究佛学大半辈子,但是他不迷信佛教,不迷信任何宗教,用他的话说,一个研究工作者对自己的研究对象是有迷信,有信仰的话,那么就不能客观地研究它,也就不是一个好的学者。说得太好了!我也从来都不迷信任何宗教,但是我也从来不武断地排斥任何存在的东西,任何东西的存在都有它的根源,要想对它有发言就必须得先去研究它。就像宗教,马克思的话是,宗教是人民需要的产物,是人为的东西。这都是一个唯物主义的求真求实地态度。

大起大落的50年,季羡林先生二战十年留德求学,文革十年牛棚受辱,开放三十年发愤着述。面对厄运,他不喜不惧;面对荣誉,他居功不傲。先生的爱国情怀、治学精神、淳厚品格深深打动着我,他将激励我在今后的工作中再接再厉、勇往直前。

成语骄傲自大:盛气凌人,过分抬高自己。如:邓小平《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祝词》:“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要特别提出谦虚,反对骄傲自大。”又如:他骄傲自大,自以为了不起。

成语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向前进。如:宋·朱熹《朱子全书·道统一·周子书》:“不顾旁人是非,不计自己得失,勇往直前,说出人不敢说的道理。”又如:人人惧摩拳擦掌,个个勇往直前。——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七十三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