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爬行纲(化石)

现生爬行动物只有龟鳖目、鳄目、有鳞目(蛇蜥目)和喙头目四类。在中生代(2亿多年前到7500万年前),爬行动物是当时脊椎动物中最繁盛的具绝对优势的类群,有适应于陆生、水生及飞行生活的各种类群。所以,中生代有“爬行动物的时代”或“龙的时代”之称。中生代爬行动物化石广泛分布于包括南极在内的世界大部分地区。

过去,赛姆螈或蜥螈(Seymouria)曾被视为爬行动物的祖先类型,因为它的骨骼构造兼备两栖、爬行动物的特征。实际上蜥螈应属两栖动物,且不可能是爬行动物的直接祖先。它生存于二叠纪早期(约2.5亿年前),晚于已知最早的生存于石炭纪中期( 3亿年前)的爬行动物林蜥(Hylonomus)。

有人认为,下孔亚纲爬行动物(即似哺乳爬行动物)很早便分化出来了,朝着哺乳动物的方向发展,应与其他爬行动物分开,另属一支系,可称兽孔类。起源于两栖动物壳椎类的小鲵类,经过原始爬行动物大鼻龙类而进化为下孔类。而其他爬行动物可合称蜥孔类,起源于两栖动物迷齿类。

另有人认为,龟鳖类的构造特殊,和其他许多爬行动物都不相同,应与其亲属成为单独一支,叫副爬行动物;而其他爬行动物为另一支,合称真爬行动物。这两支分别起源于两栖动物迷齿类的不同祖先。目前较多学者持起源于蜥螈型的古爬行类中早期原始的类型之说,但也有人持不同意见。

爬行动物自从石炭纪中期开始出现,便分化出许多支系,向不同方向发展,经过二叠纪的初期进化,进入中生代以后,加速辐射。当时种类空前繁多。它们的优势前后延续了1亿多年。到白垩纪末期才骤趋衰落。

爬行动物的分类,传统的方法是以头骨的特征为依据。这种分类方法,虽然不一定精确反映它们的真正的亲缘关系,但使用起来还较方便,因而常被采纳。

根据头骨侧面、眼眶之后的颞颥孔之有无、数目之多少和位置的不同,可把爬行动物分为四大类:

无孔亚纲(或缺弓亚纲)。头骨侧面没有颞颥孔,包括杯龙目和龟鳖目。

下孔亚纲(或单弓亚纲)。头骨侧面有一个下位的颞颥孔,眶后骨和鳞骨为其上界。包括盘龙目和兽孔目。

调孔亚纲(或阔弓亚纲)。头骨侧面有一个上位的颞颥孔,眶后骨和鳞骨为其下界。主要包括鳍龙目(Sau-ropterygia)(见图)和鱼龙目 (Ich-thyosauria)等,通常为水生爬行动物。

双孔亚纲(或双弓亚纲)。头骨侧面有两个颞颥孔,眶后骨和鳞骨位于两孔之间。该亚纲为占优势的爬行动物,下分鳞龙次亚纲和初龙次亚纲,包括始鳄目(Eosu-chia)、喙头目(Rhynchocephalia)、有鳞目(Squamata)、槽齿目(Thecodontia)、鳄目(Crocodilia)(见彩图)、蜥臀目(Suarischia)、鸟臀目 (Ornithis-chia)和翼龙目(Pterosauria)等等。

图鲁钝吻鳄

杯龙目是基干的爬行动物,所有的后期爬行动物都是从它进化来的。

下孔类是向哺乳动物方向发展的一支,特别是其中兽孔类的进步类型,其构造特征已很接近哺乳动物了。

双孔类中的槽齿目虽然本身属种不多,适应辐射也比较局限,生存的时间也不很长(主要为三叠纪),但在进化上却意义重大。举凡鳄类、翼龙类、恐龙(蜥臀类和鸟臀类)、甚至鸟类,都是由它发展来的。

“恐龙”在分类系统中,包括蜥臀目(蜥龙目)和鸟臀目(鸟龙目)。“恐龙”一词的希腊文原意是“恐怖的蜥蜴”。因为初期被发现的化石个体常较大,且有巨大的匕首状牙齿,故名。其实恐龙有大有小,小的如鹦鹉嘴龙只有小狗那么大,美颌龙则只有鸡那么大。

蜥臀类恐龙和鸟臀类恐龙各有自己的进化支系。前者主要包括蜥脚类 (Saurpoda)和兽脚类(Theropoda)等;后者包括鸟脚类(Ornithopoda)、剑龙类(Stegosauria)、甲龙类(Ankylosauria)和角龙类(Ceratopsia)。所有这些类别,中国均有代表,而且有的材料还相当丰富。

恐龙从三叠纪开始出现,到白垩纪末期全部绝灭,前后生存了1亿多年。关于恐龙绝灭的原因,多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总的说来,恐龙(或爬行动物)本身生理机能的原始性、环境的改变、哺乳动物的兴起等,应是其主要原因。事实上,在白垩纪末期,不仅恐龙绝灭了,许多其他爬行动物如鱼龙类、翼龙类等,也都绝灭了。

在化石爬行类中足印化石和恐龙蛋化石近年来在中国屡有发现,恐龙蛋有单个的,也有成窝的;足印有单个的和数个或数十、数百个较密集或成行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