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西厢记诸宫调

金代诸宫调作品。董解元著。董解元,籍贯生平不详。解元是当时对一般读书士子的敬称,本名不传。元代钟嗣成《录鬼簿》把他列于“前辈已死名公,有乐府行于世者”之首,并在注中说他是“金章宗时人,以其创始,故列诸首”。《太和正音谱》说他“仕于金”,但未必有据。传留作品《西厢记诸宫调》一种,通称《董解元西厢记》,是现存诸宫调作品中仅有的一部完整的作品,也是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最高的作品。从作品首卷的几支带有自叙性质的曲词看来,董解元是一个接近下层社会的放浪不羁的文人,通过作品也反映出他敢于蔑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法的先进思想。

《西厢记诸宫调》以唐代元稹的传奇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为蓝本,进行了再创作。运用了14种宫调,长、短套数191套和2支单曲,把不足3000字的原作,扩展为50000字左右的长篇作品。

元稹的《莺莺传》把张生对莺莺的始乱终弃说成善于补过,但它所描写的张生和崔莺莺的一段爱情故事,仍极为人们所艳称,一直是文人喜爱歌咏的题材,并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北宋时,毛滂的《调笑》,赵令畤的《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鼓子词,都是歌咏这一故事的著名作品。虽然在内容情节方面都没有突破《莺莺传》的窠臼,但是,毛滂的《调笑》对张生的“弃掷前欢”给予了斥责;赵令畤的鼓子词删去了《莺莺传》中对张生文过饰非的地方,加入了一些新的唱词,以结束全篇。这些都反映了后人对张生始乱终弃行为的鄙薄和对崔莺莺的同情。而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出现,则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崔莺莺为“尤物”,以张生的始乱终弃为“善补过”的封建观点。作品以崔莺莺和张生在封建礼法的压力下毅然出走,取得自主婚姻的胜利,代替了《莺莺传》中张生抛弃莺莺的悲剧结局,提出了“从古至今,自是佳人合配才子”的主张,认为婚姻必须以爱情为基础,揭露了包办婚姻的不得人心,和封建礼教的罪恶,歌颂了青年男女为争取婚姻自由而进行的斗争,第一次在张生、莺莺的爱情故事中赋予了反封建的主题思想。这是董解元对元稹《莺莺传》的大胆再创造,也是这一爱情故事长期在民间流传过程中人民愿望的体现和总结。这部作品的积极社会意义,高于一般的描写爱情与婚姻题材的很多说唱文学作品,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杰作。

《西厢记诸宫调》对《莺莺传》中的人物,根据主题的需要,进行了再塑造。崔莺莺虽然依旧是温柔美丽的女性,但再也不是屈从命运、寄哀婉于诗柬的柔弱人物。作者着力表现了她为了探望张生,“我寻思,顾甚清白”的执着的爱情追求,通过自许终身和“私奔”等激烈的行动,突出了她对封建礼教束缚的叛逆性格。张生也被写成有情有义、始终忠实于爱情、和莺莺一起为了共同的幸福而斗争的人物。红娘在《莺莺传》中并不重要,而在《西厢记诸宫调》中却成为活跃的人物,她热心地为崔、张的结合而穿针引线,机智勇敢地与老夫人辩理。作品通过对这一人物的描绘,体现了人民的愿望。对于一意阻挠莺莺与张生结合的老夫人,作者则把她和郑恒、孙飞虎一起放到被讽刺、被揭露的位置加以鞭挞,成为典型的封建势力的代表人物。作者所着力塑造的这两组有着复杂联系而又互相对立的人物形象,是当时封建社会中同类型人物的概括和集中,表现了作者进步的思想倾向。

《西厢记诸宫调》在艺术上的成就,也是相当卓越的。作品的结构宏伟,情节曲折跌宕,有很多细致生动的细节描写,都非常感人。作品以爱情为线索,用交叉描写男女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和行动的方式,来反映他们在相爱过程中性格的发展,同时巧妙自然地穿插了其他人物的活动。如张君瑞闹道场、崔张月下联吟、张生害相思、莺莺探病、长亭送别、出奔团圆等情节,不仅丰富了原作内容,也大大突出了反封建礼教的主题。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在评论《西厢记诸宫调》时指出:“董词最善叙述”。叙述,是说唱文学主要的艺术手段。也正是与戏曲不同之处。《西厢记诸宫调》充分利用这种不受时间和场景限制的叙述手法,通过细腻的笔触,描摹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融叙事、抒情、写景为一体,来烘托点染人物的思想感情,达到了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艺术境界。如张生被老夫人阻隔之后思恋莺莺的神魂颠倒之情,莺莺与张生分别后的苦苦思念之情,都描绘得淋漓尽致,沁人心腑,具有浓郁的抒情气氛。作品在语言方面,既善于提炼民间的活泼生动的口语,又善于吸收古典诗词的精华,加工为清新流畅、质朴生动的曲词,独具一格,富有生活气息。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指出董解元的曲词“精工巧丽,备极才情,而字字本色,言言古意,当是古今传奇鼻祖。金人一代文献尽于此矣”。《西厢记诸宫调》中的很多佳句为后人传诵不已,也说明了作者驾驭语言的不凡才能。

明嘉靖刻本《董解元西厢记》

这部作品也有美中不足之处。如有时把张生写得举止过于轻佻,而个别地方又过于世故。当老夫人第二次拒婚时,竟说与郑恒“争一妇人,似涉非礼”。又如郑恒前来骗婚时,老夫人竟说“莺已许张珙”,显得很守信用。这些都损害了人物形象的完整。另外,孙飞虎兵围普救寺、白马将军出兵解围一节,叙述过于冗赘,占了全书近六分之一的篇幅,在结构上也不适当。

《西厢记诸宫调》是元人王实甫杂剧《西厢记》的直接蓝本,对《西厢记诸宫调》的瑕疵之处也做了必要的改善。但是,两者文学体裁不同,董解元的创作,有思想内容和艺术上的独到之处,仍不能为王实甫的杂剧所替代。

现存《西厢记诸宫调》的早期版本,有1963年发现的明嘉靖本《董解元西厢记》,和1957年在绩溪发现的《古本董解元西厢记》,曾分别影印出版。另外,明万历以来的著名版本有黄嘉惠校本、屠隆校本、汤显祖评本、闵齐伋刻本、闵遇五刊《西厢六幻》本、暖红室刻本。1955年文学古籍刊行社曾影印过《六幻》本,题名《西厢记诸宫调》。通行的校注本有凌景埏校注的《董解元西厢记》,注释深入浅出,简明易读,1962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