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白沙糖
名称出处:《纲目》
概况异名:石蜜(《唐本草》),白糖(《子母秘录》),糖霜(《日用本草》),白霜糖(《本草备要》)。
基源:为禾本科甘蔗属植物甘蔗的茎汁经精制而成的蔗糖白色结晶体。甘蔗属全世界约12种,中国约5种。
原植物: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 L
历史:李时珍《纲目》载:“润心肺燥热,治嗽消痰,解酒和中,助脾气,缓肝气。”明缪希壅《本草经疏》载:“石蜜煎甘蔗汁曝之凝如石,而体甚轻,今之白沙糖也。其味甘、其气寒,其用在脾。”所述即今之白沙糖。
余项参见“甘蔗”条。
药性性味:甘,平。 ①《新修本草》:“甘,寒。” ②《本草从新》:“甘,温。” ③《随息居饮食谱》:“甘,平。”
归经:肺、脾、肝经。
《本草衍义补遗》:“入脾。”
功效:补脾缓肝润肺,生津。
主治:中虚脘痛,腹中紧张,肺燥咳嗽,口干燥渴。 ①《新修本草》:“主心腹热胀,口干渴。” ②《纲目》:“润心肺燥热,治嗽消痰,解酒和中,助脾气,缓肝气。” ③《中药大辞典》:“润肺,生津。治肺燥咳嗽,口干燥渴,中虚脘痛。孟诜:治目中热膜,明目。”
用法用量:内服:白汤或药汁冲化,9~15g。外用:适量,调敷。
使用注意:有痰湿者不宜服。 ①《纲目》:“久食则助热,损齿。” ②《本草从新》:“中满者勿服。” ③《本草害利》:“多食助热损齿,生长虫,发疳虫,如出斑疹,误食腻膈壅气,毒不能出,遂致气逆闷迷。沙糖与鲫鱼同食,则成疳虫,与葵子同食,生流澼,与笋同食,不消成癥,身重不能行。”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①《内蒙古中医》:“治慢性支气管炎:大蒜头10~12个,沙糖适量,隔水蒸煮,1日2次,连服1~3个月。” ②黑龙江《食物药用手册》:“治淋巴管炎:白沙糖、马齿菜各60g,加1个鸡蛋清,共捣汁敷患处。日2次。” ③黑龙江《食物药用手册》:“治慢性肾炎:白沙糖40g,生石膏20g,混合用开水炖熟,澄清,去渣,取上面清液,1次开水冲服。每日1剂,连服1周。” ④白糖散(《河北中医药集锦》)治烫火伤:白糖30g,梅片3g。 用砂锅将白糖炒黑,成块为度,加冰片,研细末,用香油调敷患处。
单方应用:①《子母秘录》:“治腹紧(一作腹中紧张):白糖适量,以酒750ml,煮酒服。” ②《随息居饮食谱》:“治中虚脘痛,食鱼蟹不舒、啖蒜、韭口臭:糖霜点汤饮。” ③《随息居饮食谱》:“解盐卤毒:糖霜多饮。” ④黑龙江《食物药用手册》:“治下肢静脉曲张溃疡:洗净疮面,用白沙糖铺满疮面,然后用胶布作叠互状贴紧。3~5日换药1次。”
医药家论述①缪希雍《本草经疏》:“石蜜其味甘,其气寒,其用在脾,故主心腹热胀。其寒能除热生津液,故止口干渴及咳嗽生痰也。多食亦能害脾,以其味大甘耳。” ②朱震亨:“石蜜甘毒入脾,食多则害必生于脾。西北地高多燥,得之有益;东北地下多湿,得之未有不病者。亦兼气之厚薄不同耳。” ③黄宫绣:“白少糖因晒浮而结成,体轻味甘色白,久食反有热壅上膈之虞。书言能以清热,似非谈。试以口干之令食此,其燥亦甚,口冷食之,其冷即除,且致转为燥渴之痰。于此,可观大概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