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玳瑁
名称出处:《开宝本草》
概况异名:瑇瑁(《开宝本草》),十三鲮龟、文甲、明玳瑁(《中国药用动物志》)。
基源:为海龟科玳瑁属动物玳瑁的甲片。玳瑁属仅1种,中国沿海产1种。
原动物: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L.)
形态:头部具有对称的鳞片,前额鳞为2对。鼻孔近于吻端。上颌钩曲,吻部侧扁,嘴似鹦鹉,颌缘锯齿状。幼时背面的角板呈覆瓦状排列,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趋于平铺状。颈角板短宽;椎角板为5块。助角板每侧为4块,第二块最大;缘角板每侧为11块,体后段呈锯齿状;两块臀角板之间有一缝隙。有一块小的间颐角板;有下缘角板。吻部侧扁,颌钩曲。四肢呈桨状,前肢较大,具有2爪;后肢较小,具有1爪。尾短小,体长60~170cm。背面角板呈褐色,有浅黄色的小花纹;腹面黄色,具有光泽。
生境与分布:生活在海洋中,善游泳,性凶猛,以鱼类、软体动物、虾蟹和海藻等为食。分布于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台湾、海南等地海域。
生药采集:多于春末夏初捕捉,用沸水汤后,剥下甲片;或将玳瑁倒悬,用沸醋浇泼,使甲片脱落,洗净,干燥。药材主产于中国台湾、福建、广东、海南。
鉴别:本品为近圆形、三角形或多角形的板片,长10~20cm,厚1.5~3mm,边缘较薄,中央稍厚;表面呈暗褐色的半透明体,并有暗褐与乳黄色的花纹,平滑而有光泽,内面密布白色的条纹或斑点,并有纵横交错的沟纹。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角质。气无。以片大而厚、半透明、斑纹显著者为佳。
加工炮制:①玳瑁 取原药材,刷净,用温水浸软,切成细丝,干燥或研成细粉。 ②制玳瑁 取滑石粉置锅内,用文火炒热,加入净玳瑁丝,拌炒至表面微黄色,鼓起,取出,筛去滑石粉,放凉。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性质甲的角朊中含有赖氨酸、组氨酸等多种氨基酸。体脂含有月桂酸0.09%,肉豆蔻酸10.17%,棕榈酸15.02%,硬脂酸7.22%,花生酸1.09%,山酸0.05%,C14不饱和酸1.34%,C16不饱和酸12.83%,C18不饱和酸23.83%,C20不饱和酸20.64%,C22不饱和酸4.60%,C24不饱和酸2.85%,非皂化部分0.27%[1]。角蛋白及胶质等[2]。
参考文献[1] 中国药用动物志.第2册.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299。[2]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492。
药性性味:甘、咸,寒。 ①《开宝本草》:“寒。” ②《纲目》:“甘,寒。” ③《本草品汇精要》:“咸,寒。”
归经:心、肝经。 《本草汇言》:“手少阴、足厥阴经。”
功效:清热解毒,镇惊平肝。
主治:热病,惊狂,烦躁,神昏谵语,痉厥,小儿惊痫,痈肿疮毒。 ①《纲目》:“解痘毒,镇心神,急惊客忤,伤寒热结,狂言。” ②《食性本草》:“疗心风邪,解烦热。” ③《日华子本草》:“破癥结,消痈毒,止惊痫。”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或磨汁,3~6g,或入丸,散。
临床应用配伍应用:①配露蜂房,治肝癌。 ②配水牛角,治痘毒,疔疮。 ③配犀角、牛黄,治高热神昏,中风抽搐,小儿惊痫。 ④配安息香、麝香,治高热神昏,四肢厥逆,面色青紫,中风不语。 ⑤配羚羊角、石燕,治心肾虚热,迎风流泪。 ⑥配龟板、牡蛎、生地、白芍,治血虚晕眩,阴虚烦热,不眠。
方选和验方: ①玳瑁丸(《圣惠方》)治急风及中恶,不识人,面青,四肢逆冷:生玳瑁150g(捣罗为末),安息香150g(用酒煮似糊,用绢滤去滓),朱砂60g(研细,水飞过),雄黄15g(细研),琥珀30g(细研),麝香30g(细研),龙脑3g(细研)。上药都研令匀,以安息香糊和丸,如鸡头实大。用童子小便90ml,生姜自然汁15ml,相合暖过,不计时候,研下3丸。 ②玳瑁丸(《圣济总录》)治中风不语,精神冒闷及中恶不语:玳瑁(镑)、丹砂(研)、雄黄(研)、白芥子各15g,麝香(研)0.3g。上5味,捣罗为末,再同研匀,别以银石器酒煎安息香30g为膏,和丸如绿豆大。每服10丸,温童子便下,不拘时候服。 ③至宝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卒中急风不语,中恶气绝,中诸物毒,暗风,中热疫毒,阴阳二毒,山岚瘴气毒,盅毒小毒,产后血晕,口鼻血出,恶血攻心,烦躁气喘吐逆,难产闷乱,死胎不下,心肺积热,伏热呕吐,邪气攻心,大肠风秘,神魂恍惚,头目昏眩,眠睡不安,唇口干燥,伤寒狂语及小儿诸痫急惊心热,卒中客忤,不得眠睡,烦躁,风涎,搐搦等症:玳瑁、犀角、朱砂、雄黄、琥珀各30g,麝香、冰片各0.3g,金箔(一半入药,一半为衣)、银箔各50片,牛黄15g,安息香(以无灰酒搅澄飞过,滤去沙土、慢火熬成膏)45g。玳瑁、犀角为细末,入余药研匀,将安息香膏隔水煮凝成后,再入诸药中搜和成剂,旋丸梧桐子大。每服3~5丸(二岁小儿每服2丸),人参煎汤化下,或用童便30ml,生姜汁3~5滴,入于童便内温过化下。现代也用于脑血管意外,肝昏迷,癫痫属痰迷心窍者。 ④玳瑁郁金汤(《重订通俗伤寒论》)治邪热内陷包络,蒸液为痰,蒙闭心窍,神识昏蒙,妄言妄见,咯痰不爽,心烦躁扰,舌绛而干,脉弦细数:玳瑁、木通各3g,生栀子9g,竹沥2瓢(冲),郁金、连翘(不去心)、牡丹皮各6g,生姜汁2滴(冲),鲜菖蒲20ml(冲),紫金片(烊冲)1g。先用野菰根60g,鲜竹叶卷心40片,灯心草1.7~2g,水煎取清汤,分2次煎药服。 ⑤《灵苑方》:“预防痘毒,遇行时服此。未发内消,已发稀少:生玳瑁、生犀角各磨汁30ml,和匀温服15ml,每日3次。” ⑥《闻人人矢见痘疹论方》:“治痘疮黑陷,乃心热血凝也:生玳瑁、生犀角同磨汁30ml,入猪心血少许,紫草汤50ml,和匀温服。” ⑦《飞鸿集方》:“治迎风流泪,心肾虚热:生玳瑁、羚羊角各30g,石燕子1对为末,每服3g,薄荷汤下,每日1次。” ⑧牛黄至宝丸(《实用中药手册》)治中风抽搐,热病神昏,痰热内闭,小儿急惊:牛黄、玳瑁、犀角、朱砂、藤黄、冰片、麝香各适量,制成水丸。每服1丸,每日1~2次。 ⑨《山东药用动物》:“治肝癌:玳瑁15g,露蜂房9g,龟板15g,海藻15g,鸦胆子9g,蟾酥0.6~1.2g。共研末,每日早、晚各服1次,温开水送服。” ⑩《山东药用动物》:“治痘毒,疔疮:玳瑁、水牛角、紫草根各9g。水煎服。”
单方应用:①《杨氏产乳方》:“解蛊毒:生玳瑁磨浓汁水服200ml。” ②《中国药用动物志》:“治腰腿疼痛,活动不便:玳瑁研成细末,黄酒冲服。” ③《中国动物药》:“治小儿高热,惊痫:玳瑁15g。水煎服,每日2次。” ④《山东药用动物》:“治鲜痘毒,药物过敏引起的丹疹:冷开水磨玳瑁,局部外涂。”
医药家论述①缪希雍《本草经疏》:“玳瑁龟类也。气寒无毒,而解一切热毒。其性最灵,凡遇饮食有毒,则必自摇动。然须用生者乃灵,死者则不能矣。岭南人善以诸毒药造成盅。人中之则昏愦闷乱,九窍流血而死。惟用活玳瑁,刺其血饮或生者磨浓汁服之可解。日华子主破癥结、消痈毒、止惊痫;陈士良主心风邪、解烦热、行气血、利大小肠。以其性禀纯阴,气味至寒,故治如是病也。又能解痘毒,神效。” ②寇宗奭《本草衍义》:“玳瑁,生者入药,盖性味全也。既入汤火中即不堪用,为器物者是矣,与生熟犀其义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