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活习性
(一)栖息环境
文蛤属广温性贝类,喜生活于底质平坦、潮流通畅的砂质滩涂中。幼贝多分布在高潮区下部,泥质含量较高的区域。随着个体的生长、逐渐向中、低潮区移动,成贝多分布于中潮区下部。
(二)移动习性
文蛤的移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春季4-5月份,文蛤由浅水区向潮间带移动;秋季9-11月份,由潮间带向潮下带移动。文蛤移动与个体大小有关,文蛤幼苗移动性强,5厘米以上文蛤移动性弱,只能依靠斧足的伸展在滩面上爬行,速度极慢。
(三)生活方式
文蛤营埋栖生活。埋栖深度随季节、个体大小及低质而异,夏季深度一般3-5厘米左右,冬季2-3厘米的文蛤潜居深度为8厘米左右,4-6厘米的为12厘米左右,潜居深度随个体增大而加深。
文蛤的饵料主要以微小的浮游藻类和底栖硅藻类为主,兼食其它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无脊椎动物幼虫和有机碎屑。
二、生长条件
(一)生长
一周年稚贝生长规格在1厘米左右,二周年可长到3厘米以上,以后随年龄增长,生长速度逐渐减慢。潮间带文蛤生长较快的时间是4-9月,即水温升到11℃以上时开始生长。当水温降到10℃以下时,即每年12月至翌年2月几乎停止生长。
(二)水温
文蛤在10℃-35℃水温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水温25-27℃。在适温范围内,文蛤生长速度随水温的升高而加快。
(三)盐度。文蛤对海水盐度的适应性较广。盐度在10-30‰范围内文蛤均有不同程度的生长,最适盐度为15-25‰,当盐度低于6‰时,对文蛤生长有影响,文蛤幼苗对低盐度海水的忍耐性高于大规格文蛤。
(四)底质。文蛤宜生长在含沙量70%以上的沙泥质滩涂。文蛤的壳色与底质有关,在含泥多的底质中壳呈黑色,在含沙多的底质中壳呈黄色、有光泽。
(五)溶解氧。一般要求水体的溶解氧大于5毫克/升。水温升高,文蛤运动量增大,耗氧随之增加。
(六)PH值。PH值在8.1-8.5范围,文蛤生长速度快,繁殖受精率高。
(七)耐阴干性
耐阴干能力与文蛤大小、气温、体质有直接关系。文蛤越大,耐干能力越强;气温越低,耐干时间越长。产卵前,体质强,耐干能力强;产卵后,体质弱,耐干能力差。
三、滩涂成贝养殖
(一)环境条件
养殖场地的好坏与文蛤的逃亡率、成活率及生长均有重要关系。文蛤在不适宜的海区,移动性强,生长缓慢,甚至死亡率也高。因此,进行文蛤养殖,必须选择优良的环境条件,以保证文蛤的定居和生长。优良的养殖场地应具备以下条件:
1、选择潮流通畅、风浪小,底质稳定的海区。2、底质以细沙或沙泥质较平坦的滩涂为佳。3、海水盐度 15-30‰范围。4、位置应在中、低潮区。
(二)苗种播放
选择天然苗或人工繁殖苗。禁止选用拍板工具采捕的文蛤苗种。
以3-5月和10-12月播苗为宜。播苗应选择风浪平静的天气。干播:选择在小潮汛,当潮水落至0.4-0.5米深时,开始播苗,播苗人员应倒着行走,均匀播种。湿播:在落潮时,用船装苗,均匀播苗。
放养密度应根据养殖目的、滩涂状况、种苗规格等而定,通常情况下:
1、种苗规格1厘米左右,亩放养量20-30公斤;
2、种苗规格2厘米左右,亩放养量50-80公斤;
3、种苗规格3厘米左右,亩放养量100-150公斤。
(三)日常管理
1、每天观察文蛤的生长、病害发生及迁移情况,并做好记录。2、每汛的小汛应将上网纲放下或下网纲提起,以保持网脚滩面平坦。3、退潮后,及时下海清除滩面上的敌害和附着在网片上的杂物,并及时检查网拦设施,如有损坏,及时修复。4、大风浪天气,将上网或堆积的文蛤及时疏散。
(四)收获
滩涂养殖文蛤可采取轮捕轮放的形式,及时收获达到商品规格的文蛤。通常用人工刨土进行采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