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霉素的药理
1.药效学
·作用机制 本药为氯霉素类广谱抑菌剂,高浓度时或作用于对本药呈高度敏感的细菌时呈杀菌作用。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弥散进入细菌细胞内,主要作用于细菌70s核糖体的50s亚基,可抑制转肽酶,阻止肽链的延长,使菌体蛋白合成受阻。由于在菌体的结合位点相同,细菌对本药和甲砜霉素可有交叉耐药,而本药亦可与大环内脂类及林可霉素竞争结合位置而产生拮抗作用。而且人和哺乳动物某些细胞线粒体中也有70s核糖体,因此本药可同时抑制这些线粒蛋白质合成功能。
·抗菌谱 本药在体外具广谱抗微生物作用,包括需氧革兰阴性菌及革兰阳性菌、厌氧菌、立克次体属、螺旋体和衣原体。本药对革兰阴性菌的作用比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强。
流感杆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球菌、淋球菌对本药高度敏感,在低浓度时就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沙门菌属(包括伤寒杆菌)、克雷伯菌属、沙雷菌属、普罗菲登菌属、亲水气单孢菌、大肠杆菌、奇异变形杆菌、产气杆菌、聚团肠杆菌、阴沟杆菌等对本药敏感;白喉杆菌、李斯特菌属、炭疽杆菌、肺炎球菌、链球菌属等革兰阳性菌多数对本药敏感;多数厌氧菌如破伤风杆菌、产气荚膜杆菌、放线菌属、乳酸杆菌属、脆弱拟杆菌、梭形杆菌、韦荣菌属、消化球菌、消化链球菌对本药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部分对本药敏感。
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球菌较易发生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吲哚阳性变形杆菌、普鲁威登菌、沙雷杆菌、普通变形杆菌、不动杆菌属、部分肠杆菌属、部分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肠球菌属通常对本药耐药。
2.药动学本药为脂溶性,口服后吸收迅速而完全,生物利用度高,可吸收给药量的80%-90%。正常人给药后半小时血药浓度即达有效治疗浓度,1-3小时后达血药浓度峰值。成人单次口服12.5mg/kg后,血药峰值浓度为11.2-18.4mg/L;儿童单次口服或静脉给药25mg/kg,血药峰值浓度为19-28mg/L。使用常用剂量(每日1-2g),可使血药浓度维持在5-10mg/L。
本药体内分布容积为0.6-1.0L/kg。药物吸收后广泛分布于全身组织和体液中,在肝、肾组织中浓度较高,其余依次为肺、脾、心肌、肠和脑组织等;在乳汁、唾液、腹水、胸水以及滑膜液中也有一定的含量;本药在眼组织中的分布也很好,可进入房水、晶体、角膜、虹膜、巩膜、结合膜、视神经及泪腺等;本药还能以活性形式进入细胞内,对胞内菌有效。本药可透过血-脑脊液屏障进入脑脊液中。脑膜无炎症时,脑脊液药物浓度为血药浓度的21%-50%,脑膜有炎症时可达血药浓度的45%-89%。本药也可透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血循环,胎儿血药浓度可达母体血药浓度的30%-80%。本药还可进入房水、玻璃体液,并可达治疗浓度。
本药蛋白结合率约为50%-60%。正常成人半衰期为1.5-3.5小时,出生2周内新生儿半衰期为24小时,2-4周新生儿半衰期为12小时,大于1月的婴幼儿半衰期为4小时;肾功能损害者半衰期延长至3-4小时;严重肝功能损害者半衰期延长至4.6-11.6小时。90%的游离药物在肝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为无活性的氯霉素单葡萄糖醛酸酯。给药24小时后,5%-10%的氯霉素以原形由肾小球滤过排泄,80%以无活性的代谢产物由肾小管分泌随尿液排泄。口服给药后,约3%给药量由胆汁分泌排出,1%由粪便排出。透析对本药的清除无明显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