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槐角
名称出处:《本草备要》
概况异名:槐实(《本经》),槐豆(《本草原始》),槐连豆(《中药材手册》)。
基源:为豆科槐属植物槐的荚果。
原植物:槐Sophora japoniica L.
历史:本品始载于《本经》,名槐实。中国医药界对本品的化学成分、药理及临床作了大量研究,报道甚多。“槐角丸”已广为应用。
余项参见“槐花”条。
生药采集:11~12月果实成熟后,在树上已接近干燥时,打落或摘下,于日光下晒干。药材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
鉴别
性状:荚果圆柱形,有时弯曲,于种子间缢缩呈念珠状,长3~6m,直径0.6~1cm;表面黄绿色或黄棕色,有光泽,皱缩而粗糙,一侧边缘(背缝线)有黄色带,顶端有突起的残留柱基,基部常有果柄残留。每果实有种子1~6枚,种子扁椭圆形,棕黑色,表面光滑,一侧有下凹的灰白色种脐。气微弱,味微苦。
显微 果实横切面:外果皮细胞1列,外壁角质化,并可见气孔,表面观时为环式。中果皮由多列薄壁细胞组成,外侧细胞排列较紧密,内有短柱晶和棱晶,中部细胞大形;近种脐的一端有多数小形石细胞散在,并有维管束。内果皮细胞1列,细胞小,切向延长。种皮外侧为一列栅状细胞,细胞柱状,排列整齐,其下方有1列支持细胞,呈鞋底状,内侧为数列薄壁细胞。种脐凹入处内侧有一椭圆形管胞岛,由多数梯纹或网纹管胞组成,管胞岛旁两侧为星状组织,细胞类圆形,壁稍厚。种子中间有子叶2片,外围以胚乳细胞。(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646页.图411)
理化:①取样品脱脂粉末4g,用乙醇20ml回流30分钟,放冷,滤过,减压浓缩至干,加适量甲醇溶解,点于聚酰胺板上,以山柰酚、槐角甙、染料木素为对照,以60%醋酸水展开10cm,置紫外灯下检视,山柰酚显黄色斑点,槐角甙、染料木素显紫色斑点。(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646页.图412) ②样品制备同①,点于纤维素粉板上,以芦丁、槲皮素为对照,以正丁醇-水-冰醋酸(4∶5∶1)为展开剂,展距17.5cm,喷5%三氯化铝乙醇溶液,置紫外灯下检视。(图见同上)
加工炮制:①蜜槐角 取净槐角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鼓起,再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喷酒均匀,炒至外皮光亮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槐角100kg,用炼蜜5kg。 ②槐角炭 取净槐角置热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黄褐色,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凉透。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蜜槐角,密闭,置于阴凉干燥处。
化学性质槐角含染料木素(Genistein)及其甙、槐属甙(Sophoricoside)、槐属双甙(Sophorabioside)、槐属黄酮甙(Sophora-flavonoloside)和芦丁、山柰酚,染料木素-7-双糖甙等黄酮成分[1~3],另含多种氨基酸;种子含苦参碱、金雀花碱等[4]。
参考文献[1] CA 1968;69:16776t。[2] 生殖与避孕 1982;2(2):23。[3] 生殖与避孕 1984;4(3):51。[4]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等.中药志,第三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644。
药理①抗凝 以槐角制成的还童茶0.5、1g/kg iv于大鼠,对血小板血栓形成抑制率分别为68%及50.6%。对大鼠富血小板血浆,还童茶12、24mg/kg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分别为5.39%及58%[1]。 ②抗菌消炎 槐角含有抗菌物质,能抑制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2]。对二甲苯诱发的小鼠耳壳炎症,还童茶2.4g/kg ip的抑制率分别为72%及81.08%;6g/kg ig,抑制率为61.23%[1]。 ③升血糖 家兔注射槐角浸膏后1h,血糖升高,同时出现糖尿,注射后1日血糖恢复正常[3,4]。山柰酚、染料木素对小鼠有抗生育活性[5]。
毒性:槐角浸膏注射于青蛙、蜥蜴及小鼠,皆中毒致死,证明槐角有毒。槐角及其种子分别制成浸膏,sc于家兔及豚鼠,皆使红细胞减少,认为槐角含有破坏红细胞的物质[3,4]。但以槐角制成的还童茶1、2、4、10、20、22g/kg ig个小鼠,观察7天,均无死亡。大鼠ig还童茶60mg/kg,每4天递增1.5倍至28天,未见任何中毒症状,无1例死亡[1]。
参考文献[1] 中药通报 1988;13(1):48。[2] CA 1960;54:1669d。[3] 中药研究文献摘要 1820~1961,科学出版社,1963:740。[4] CA 1932;26:22464 [5] 生殖与避孕 1984;4(3):51。
药性性味:①《本经》:“苦,寒。” ②《别录》:“酸、咸。” ③《本草蒙筌》:“苦、辛、咸,气寒。” ④《全国中草药汇编》:“苦,寒。” ⑤《新华本草纲要》:“苦,寒。”
归经:归肝、大肠经。
功效:凉血,止血,清肝泻火。清热润肺。
主治:肠风泻血,痔血,崩漏,血淋,血痢,心胸烦闷,风眩欲倒,阴疮湿痒。 ①《本经》:“主五内邪气热,止涎唾,补绝伤,五痔,火疮,妇人乳瘕,子藏急痛。” ②《别录》:“堕胎。” ③《本草拾遗》:“杀虫去风,明目除热泪,头脑心胸间热风烦闷,风眩欲倒,心头吐涎如醉,漾漾如船车上者。” ④《日华子本草》:“阴疮湿痒。” ⑤李果:“治口齿风,凉大肠,润肝燥。” ⑥《滇南本草》:“止血散疽。治五痔肠风下血,赤白热泻痢疾。” ⑦《会约医镜》:“清心,肺、脾、肝、大肠之火。治心腹热痛。” ⑧《本草求原》:“润肝养血。治疳,疔,血痢,崩血;其角中核子,补脑,杀虫。” ⑨《全国中草药汇编》:“便血,痔疮出血,血痢,崩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或入丸,散;嫩角捣汁用。外用:烧存性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孕妇忌服。 ①《本草经疏》:“病人虚寒,脾胃作泄及阴虚血热而非实热者,外证似同,内因实异,即不宜服。” ②《本经逢原》:“胃虚食少及孕妇勿服。” ③《常用中草药成分与药理手册》:“孕妇禁服。”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①《本草汇言》:“治赤痢毒血:槐角子(酒洗,炒)120g,白芍药(醋炒)60g,木香(焙)15g。共为末。每早服6g,白汤调下。” ②《本草汇言》:“治吐血、咯血、呕血、唾血,或鼻衄、齿衄、舌衄、耳衄:槐角子240g,麦门冬(去心)150g。用净水5000ml,煎汁1500ml,慢火煎熬膏。每早午晚各服30g,白汤下。” ③槐角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大肠湿热,痔瘘肿痛,大便下血:槐角(炒)250g,枳壳(麸炒)、当归(酒浸一宿,焙)、地榆、防风、黄芩各250g。为末,酒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30丸。 ④槐角丸(《寿世保元》)治肠风下血:槐角子30g,枳壳(麸炒)、黄芩(酒炒)、地榆、荆芥、黄连、侧柏叶(酒浸)各15g,黄柏(酒浸)、防风、当归尾(酒洗)各120g。为细末,酒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50~70丸,空腹,米汤送下。 ⑤槐子散(《良朋汇集》)治血淋并妇人崩漏不止:槐子(炒黄)、贯仲(炒黄)各等份。共为末。每服15g,用酽醋150ml煎,滚三、五沸,去渣温服。 ⑥《杨氏简易方》:“治小便尿血:槐角子9g,车前、茯苓、木通各6g,甘草2g。水煎服。” ⑦明目槐子丸(《圣惠方》)治眼热目暗:槐子、黄连(去须)各60g。捣罗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后以温浆水下20丸,夜临卧再服。 ⑧槐角地榆丸(《外科大成》)治痔漏肿痛出血:槐角(炒黄)120g,地榆(炒黑)、地黄(炒焦)、黄芩(炒)、荆芥(炒)各60g,枳壳45g,当归尾30g。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1次9g,1日2次,空腹,白开水送下。 ⑨槐子丸(《圣济总录》)治阴疝肿缩:槐子(炒)30g。捣罗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温酒下,空心服。 ⑩《全国中草药汇编》:“治高血压病:槐角125g,旱莲草、桑椹、女贞子各70g。水煎浓缩成50g,烘干制成颗粒,加适量赋形剂,压成100片,1次3~4片,1日3次,口服。” ⑾《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治血栓外痔:槐角15~30g,地榆15~30g,苦参15~30g,乳香、没药(制)各12~15g,赤芍10~15g,丹皮10~12g,玄胡10~15g,桃仁10~12g,红花10~12g,鸡血藤10~15g,刺猬皮12~15g。水煎服。” ⑿《安徽中草药》:“治高血压病:槐角、黄芩各9g。水煎服。” ⒀《安徽中草药》:“治功能性子宫出血:槐角(炒)、蚕砂炭各15g。水煎服。” ⒁唐氏槐角丸(新中医 1990;(9))治子宫癌放疗后便血(湿热蕴结):槐角、荆芥炭、地榆、乌梅炭各9g,生地12g,防风6g,黄连3g。水煎服。
单方应用:①《验方选集》:“治烫伤:槐角子烧存性,用麻油调敷患处。” ②《中国药物大全》:“治血热所致的痔血,便血,血痢,崩漏等症:槐角5~10g。水煎服。”
医药家论述①缪希雍《本草经疏》:“槐实,其主五内邪气热者,乃热邪实也;唾涎多者,脾胃有热也;伤绝之病,其血必热;五痔由于大肠火热,火疮,乃血为火伤;妇人乳瘕,肝家气结血热所成;子藏急痛,由于血热燥火。槐为苦寒纯阴之药,为凉血要品,故能除一切热,散一切结,清一切水,如上诸病,莫不由斯三者而成,故悉主之。” ②张璐《本经逢原》:“槐者,益肾清火,与黄柏同类异治。盖黄柏专滋肾经血燥,此则专滋肾家津枯。观《本经》主治,皆脾胃有热,阴津不足之病。止涎唾,肾司闭藏之职也。下焦痔瘘肠风,风热便血,年久不止者,用此一味熬膏,炼蜜收服。妇人乳瘕,子藏急痛,皆肝家血热之患,用以清热滋燥,诸证自安。上皆指槐角而言,其角中核子,专主明目。久服须发不白,益肾之功可知。” ③黄宫绣《本草求真》:“槐角,书所云能疏肝经风热者,非是具有表性,得此则疏,实因热除而风自息之意。凡书所著治功,多有如此立说,不可不细体会而详究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