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苦丁茶

概况

异名:黄波萝、将军柴(《浙江药用植物志》),苦登茶、大叶茶(《广东药用植物手册》)。

基源:为冬青科冬青属植物大叶冬青的嫩叶、果实。

原植物:大叶冬青Ilex latifolia Thunb.,又名阔叶冬青(《云南种子植物名录》)。

历史:据《新华本草纲要》考证称“波萝树始见于明末清初方以智的《通雅》,苦丁茶始见于清朝中期张璐《本经逢原》”,随后赵学敏《纲目拾遗》在角刺茶条记载,徽州人“二三月采茶时兼采十大功劳叶,俗名老鼠刺、叶名苦丁。”按今枸骨叶在《中国药典1977年版》称之为功劳叶,今俗亦有称为十大功劳的,与叶缘具硬尖刺的小蘗科十大功劳属(Mahonia)植物同名;而阔叶冬青不具角刺,故《纲目拾遗》所载的“苦丁”应用枸骨而非本种。“苦丁茶”包括数种不同科属的植物,多数地区以枸骨的嫩叶作“苦丁茶”,在西南地区多用木犀科女贞属植物,而在江浙一带则以本种作为“苦丁茶”。

形态:常绿乔木,高5~10m,树皮灰褐色,小枝有纵裂纹,嫩枝有小凸点,无毛,叶柄长15~20mm,粗壮,叶片厚革质,矩圆形或卵状矩圆形.长10~17cm,宽4.5~7.5cm,边缘有锯齿,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淡绿色,两面均无毛,叶脉羽状,侧脉每边8~15条,第3级脉网状,在上面较明显,在下面不明显。花淡黄绿色,单性,雌雄异株,4数,多数花排列成假圆锥花序,着生于叶腋;雄花序每一分枝有花3~9朵成聚伞状,萼片壳斗状,直径约3.5mm,花瓣卵状长圆形,长3.5mm;雌花序每~分枝有花1~3朵,花萼直径约3mm。浆果状核果球形,直径约7mm,成熟时红色,有4个分核,骨质,分核背面有不规则皱纹及窝点。花期4~5月,果期6~11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651页.图3032)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100~600m的山谷杂木林中或山坡路边林缘。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日本也有。

生药

采集:全年可采收叶,除去杂质,晒干。药材产于浙江、福建、广西等地。

鉴别:叶呈卵状长椭圆形,革质,不皱缩,上面黄绿色或灰绿色,有光泽,下面黄绿色。味微苦。

化学性质

叶含阔叶冬青甙甲、乙(Latifoloside A,B)、熊果酸、β-香树脂醇、蛇麻脂醇、蒲公英赛醇、熊果醇、β-谷甾醇和葡萄糖[1]。尚含冬青甙Ⅰ甲酯(Ilexside Ⅰ methlester)、冬青甙Ⅱ(Ilexside Ⅱ)、地榆甙Ⅰ(Zigu-glucoside Ⅰ)、羽扇豆醇、胡萝卜甙、苦丁茶甙甲(Cornutaside A)、苦丁茶甙乙、苦丁茶甙丙、苦丁茶甙丁[2]。又含苦丁茶糖脂素甲、乙(Comuta-glycolipide A,B)、3,4-二咖啡酰鸡纳酸(3,4-Dicaffeoylquinic acid)、3,5-二咖啡酰鸡纳酸和腺甙(Adenosine)[3]。

参考文献

[1]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00:150。[2] 中草药 1988;19(10):2。[3] 中草药 1988;19(11):6。

药理

抗生育作用 苦丁茶(Ilex latifolia)的叶煎剂0.3g/100g体重剂量sc或ip给于大鼠,均有抗早孕及抗着床作用;ig给药至1g/100g体重仍无抗生育作用。

参考文献

西安医学院学报 1984;5(4):379。

药性

性味:①《医林纂要》:“苦、甘,大寒。” ②《纲目拾遗》:“甘、苦。”

归经:入肝、肺、胃经。 ①《本草再新》:“入脾、肺二经。” ②《四川中药志》:“入肝、胆、胃三经。”

功效:散风热,清头目,除烦渴。

主治:头痛,齿痛.目赤,聤耳,热病烦渴,痢疾。 ①《本经逢原》:“止痢。” ②《医林纂要》:“治天行狂热。” ③《纲目拾遗》:“逐风,活血,绝孕。” ④《本草再新》:“消食化痰,除烦止渴,利二便,去油腻。” ⑤《本草求原》:“清肺脾,止痢,清头目。” ⑥《中国医学大辞典》:“散肝风,清头目,治耳鸣、耳聋、聤耳流脓,活血脉,凉子宫。” ⑦《四川中药志》:“能清热散风,除烦解渴。治头痛,齿痛,耳鸣,目赤及食滞有痰。”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或入丸剂。外用:煎水熏洗。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沙参、白及,治肺阴不足之咯血。 ②配枸杞子、女贞子,治肾虚耳鸣。 ③配菊花,治风热、肝火头痛。

医药家论述

①赵学敏《纲目拾遗》:“妇人服之,终身不孕,为断产第一妙药。” ②浙江中医杂志 1958;(10):“苦丁茶这一药名,不收载于《纲目》及《中国药学大辞典》,只有赵学敏《纲目拾遗》有刺茶,又名苦丁茶,云系产于安徽。就是用徽州所产的茶叶和角刺叶(即枸骨叶)焙制而成。可见此种药品,系两种植物之叶复制而成。并非单纯的角刺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