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丝瓜叶

概况

基源:为葫芦科丝瓜属植物丝瓜或广东丝瓜的叶。

原植物:丝瓜Luffa cylindrica(L.)Roem,,广东丝瓜Luffa acutangula(L.)Roem.,又名棱角丝瓜。

余项参见“丝瓜”条。

化学性质

含皂甙,粤丝瓜叶含氢氰酸[1]。齐墩果酸-3-葡萄糖-28-二葡萄糖甙、齐墩果酸-3-葡萄糖甙、常青藤皂甙元、棕榈酸、β-谷甾醇以及其他三萜类成分[2]。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793。[2] 中草药 1980;11(2):55。

药理

丝瓜叶或全草的水提醇沉物可明显降低乙酰胆碱对离体豚鼠回肠的收缩作用,对组胺的作用也有类似影响,但较弱[1]。煎剂对回肠则有轻度兴奋作用,对离体兔子宫有极显著的兴奋作用[2]。水提醇沉物对免离体十二指肠无明显作用;对大鼠横膈膈神经制备也无作用[1]。煎剂对蟾蜍腹直肌则有明显兴奋作用。对大鼠后肢灌流无显著影响,对麻醉犬有降压作用[2]。沸水浸液能明显降低小鼠血清及心肌的LPO浓度[3]。小鼠ip水提醇沉物20g(鲜生药)/kg。无明显毒性反应[1]。ip煎剂ig/只,亦无显著毒性[2]。

参考文献

[1] J Pharm Pharmacol 1965;17(2):98。[2] J Pharm Pharmacol 1964;16(2):115。[3] 福建中医药 1990;(3):34。

药性

性味:苦、酸,微寒。 ①《天津中草药》:“苦、酸,微寒。” ②《防治老年慢性气管炎药用植物资料》:“性凉,味甘。” ③《浙南本草新编》:“味甘,性平。” ④《安徽中草药》:“性寒,味甘。”

功效:清热,解毒,止咳,止血。

主治:暑热烦渴,咳嗽,百日咳,咽喉炎,痈肿,疔疮,天疱疮,带状疱疹,疥癣,蛇咬伤,烧烫伤,创伤出血。 ①《纲目》:“癣疮,频挼掺之,疔痈疽,丁肿,卵” ②《本经逢原》:“捣汁生服,解蛇伤毒,以滓罨伤处,干即易之。” ③《随息居饮食谱》:“消暑解毒。治痧秽腹痛,绞汁服。” ④《岭南采药录》:“煎服,治鹅喉。” ⑤《广州植物志》:“捣烂,治痈疽和小儿夏月皮肤病,有消肿退炎之效。” ⑥《安徽中草药》:“凉血解毒。治带状疱疹。” ⑦《全国中草药汇编》:“止血,清热解毒,化痰止咳。治百日咳,咳嗽,暑热口渴;外用治创伤出血,疥癣,天疱疮。” ⑧《福建药物志》:“治咽喉炎,天疱疮,神经性皮炎,多发性毛囊炎,疔疮疖肿,创伤出血。” ⑨《广西民族药简编》:“研末调茶油敷患处治烧烫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90g;捣汁或研末。外用:适量,煎水洗、捣敷或末调敷。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①《河南省秘验单方集锦》:“治中暑,高热神昏:鲜丝瓜叶60g,升麻3g,滑石30g。煎汤代茶,频服,或鼻饲。” ②《河南省秘验单方集锦》:“治外伤出血:龙骨、丝瓜叶各等份,共研细面,撒患处。” ③《中医临床验方集》:“治火烫伤:鲜丝瓜叶适量,食醋、白砂糖各等份,捣绒外敷,每日2次。” ④《世医得效方》:“治鱼脐疔疮:丝瓜叶、连须葱、韭菜等份,上入石钵内,捣烂如泥,以酒和服,以渣贴腋下。如病在左手,贴左腋下,右手贴在右腋下,在左脚贴左胯,右脚贴右胯,如在中心贴心脐,并用帛缚住,候肉下红线处皆白,则可为安。” ⑤《摄生众妙方》:“治虫癣:清晨采露水丝瓜叶擦患处。” ⑥《余居士选奇方》:“治阴子偏坠:丝瓜叶(烧存性)9g,鸡子壳(烧灰)6g。温酒调服。” ⑦《重庆草药》:“治肾囊风热瘙痒:丝瓜叶120g,苍耳草30g,野菊花60g。煎水服或外用洗。” ⑧《南宁市药物志》:“治汗斑:丝瓜叶、硼砂、冰片。捣烂外敷。” ⑨《闽南民间草药》:“治妇人血崩:丝瓜叶炒黑研末,每用6~15g,酒冲服之。” ⑩《中国民间小单方》:“治荨麻疹:丝瓜叶100g,将鲜丝瓜叶捣烂,搽患处。” ⑾中医杂志 1961;(3):“治神经性皮炎:取鲜丝瓜叶洗净,搓碎后在局部摩擦,直至发红,见隐血为止。每7天1次,2次为1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