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红花子

概况

异名:红蓝花子(《广利方》),白平子(《药材资料汇编》)。

基源:为菊科红花属植物红花的果实。

原植物:红花 Carthamus tinctorius L.,又名黄蓝(《博物志》),红蓝(崔豹《古今注》),红花菜(《救荒本草》)

余项参见“红花”条。

生药

采集: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除去杂质,晒干。

鉴别:瘦果倒卵圆形,长7~8mm,厚4~5mm,表面白色而光滑,具4条肋,前端截形,四角鼓起,中央微凸,基脚钝而狭,侧面有一凹点;果壳坚脆,内面黑褐色而有光泽。种子淡黄白色,充满胚乳,切面白色,角质样,气无,味无,嚼之略有油样感。以类白色或灰白色、种仁富油性、无杂质、无霉蛀者为佳。

贮藏:置干燥处,防霉蛀。

化学性质

含苦味成分红花子甾甙(Steroid glycoside)。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400。

药理

本品中含油量高达49.7%,其油已列入国际市场食用油料之一[1]。对高胆固醇血症的小鼠,喂饲30d加4%红花油的普通饲料,血清胆固醇由治疗前的226.48±12.43mg%下降到148.13±10.87mg%(P<0.001),下降了36%;肝胆固醇由12.55mg/g下降到5.25mg/g,下降了58%;肝脏甘油三酯由37.7mg/g下降至26.38mg/g,下降30%。但是对于健康小鼠,饲喂30d加4%红花油的高脂饲料,反使血胆固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5)。认为可能由于红花油中所含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以引起高血胆固醇水平[2]。也有以红花油进行了大鼠的W6-必需脂肪酸(EFA)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有W6-必需脂肪酸的生物活性,可制成多种产品,以为营养药物之用。并认为红花油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能在大鼠体内发挥W6-EFA活性而转变为花生四烯酸,为前列腺素、生物膜的构成提供了前体[3]。

参考文献

[1] 药学通报 1982;17(5):50。[2] 药学通报 1984;19(5):59。[3] 现代应用药学 1987;4(5):18。

药性

功效:活血解毒。

主治:痘出不快,妇女血气瘀滞腹痛。 ①《开宝本草》:“吞数颗,主天行疮子不出。” ②《图经本草》:“主产后血病。”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或入丸、散。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①红花汤(《伤寒总病论》)治斑豆疮出不快;红花子15g。捶碎,水100ml,煎百沸,去滓,分减服之。 ②张仲景方:“治腹内血气刺痛:红蓝花子30g,捣碎,以无灰酒360ml,拌子,曝令干,重捣蜜丸如桐子大。空腹酒下40丸。” ③《广利方》:“治女子中风,血热烦渴:红蓝花子75g,微熬,捣碎,旦日取25g,以水200ml,煎取140ml,去滓,细细咽之。”

医药家论述

缪希雍《本草经疏》:“红蓝花子,主天行疮子者,痘疮因血分有毒,血行则毒散,故主之也。宜同生犀角、紫草、生地黄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