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木芙蓉花

概况

异名:地芙蓉(《图经本草》),霜降花、水芙蓉(《福建中草药》)。

基源:为锦葵科木槿属植物木芙蓉的花。木槿属全世界有200余种;中国约24种、16变种或变型(包括引入栽培种)。

原植物:木芙蓉Hibiscus mutabilis L.,又名酒醉芙蓉(广东、福建)。

历史:始载于《纲目》:“列入木部。谓:此花艳如荷花,故有芙蓉、木莲之名。八九花始开,故名拒霜。其干丛生如荆,高者丈许。其叶大如桐,有五尖及七尖者,冬凋夏茂。秋半始着花,花类牡丹、芍药,有红者、白者、黄者、千叶者,最耐寒而不落。”《植物名实图考》云:“木芙蓉即拒霜花。”所云即本种无疑。

形态: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2~5m;茎枝、果柄、小苞片和萼片均密被星状细绵毛。单叶互生;叶柄长5~15cm;托叶披针形,长5~8mm,常早落;叶宽卵形至圆卵形或心形,直径7~15cm,常5~7掌状分裂,裂片三角形,先端渐尖,具钝圆锯齿,上面疏被星状细毛点,下面密被星状细柔毛;基生脉7~11条,掌状伸出。花两性,单生枝端叶腋,花梗长5~8cm,近顶部有节;小苞片8,线形,长1~1.6cm,宽约2mm,基部合生;萼钟形,长约2.5cm,5裂,裂片卵形,渐尖头;花瓣白色或粉红色,开放后渐变深红色,单瓣或重瓣,直径约8cm,外面被毛,基部具髯毛;雄蕊柱长2.5~3cm,无毛;花柱枝5,疏被毛。蒴果扁球形,直径约2.5cm,被淡黄色刚毛和绵毛,果瓣5。种子多数,肾形,背面具长柔毛。花期8~10月,果期9~11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817页.图3363)

生境与分布:中国原产,除西北外,广布各地,常栽培。日本和东南亚也有栽培。

生药

栽培:宜温暖气候,适应性较强。以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好。多用扦插繁殖,在2~3月间选取1.2~1.5cm直径粗的枝条,剪成15~18cm长的插条,每条具茅3个以上。然后以行距20~25cm开条沟,深约12~15cm,按株距10~13cm斜插于沟里,覆土压紧,使插条露出土面3cm左右。插后注意浇水,保持土壤湿润。成活后,中耕除草,追肥1~2次,次年早春移栽,行株距各3m。以后每年需中耕除草2~3次。春、夏两季以人畜粪水追肥;冬季可环施堆肥或厩肥。亦可用种子育苗繁殖。

采集:10月采摘初开放的花朵,晒干。药材主产浙江、江苏。

鉴别:花钟形,或团缩成不规则椭圆状;小苞片8~10枚,线形;花萼灰绿色,5裂,表面被星状毛;花冠淡红色、红褐色至棕色,皱缩,质软,中心有黄褐色的花蕊。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霉,防压。

化学性质

含黄酮甙、异槲皮甙(Isoqueiatrin)、金丝桃甙(Hyperin)、芸香甙、槲皮素-4′-葡萄糖甙(Quercitin 4′monde),即绣线菊甙(Spiraeoside)、槲皮黄甙(Quercimertrin)[1]。还含花色甙(Anthocyaniu),其含量随花的颜色变化而不同:早晨花呈淡黄时不含花色甙,中午(淡红色)和傍晚(粉红色)含矢车菊素3.5-二葡萄糖甙(Cyanidin 3,5-diglucoside)、矢车菊素3-芸香糖甙-5-葡萄糖甙(Cyanidin 3-rutinoside-5-glucoside),傍晚的含量为中午的3倍。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7:372。

药性

性味:辛,平。 ①《图经本草》:“辛,平。” ②《滇南本草》:“苦、甜,寒。” ③《四川中药志》:“微苦,平。”

归经:肺经。 ①《滇南本草》:“入肺。” ②《本草求真》:“入肺、肝。”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主治:肺热咳嗽,吐血,崩漏,白带,痈肿,疔疮,烫伤。 ①《图经本草》:“主恶疮。” ②《滇南本草》:“止咳嗽,解诸毒疮。” ③《滇南本草图说》:“敷疮,清肺凉血,散热消肿。” ④《纲目》:“治一切大小痈疽,肿毒恶疮,消肿、排脓、止痛。” ⑤《生草药性备要》:“消痈肿,散疮疡肿毒,理鱼口便毒,又治小儿惊风肚痛。” ⑥《分类草药性》:“治目疾,女人白带,补气和血。” ⑦《贵州民间方药集》:“通经活血,治妇科崩带诸病。” ⑧《四川中药志》:“治腹泻。” ⑨《本草推陈》:“外敷打扑伤,肿痛。” ⑩《上海常用中草药》:“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消肿,排脓,止痛。” ⑾(中草药学》:“疔疮痈肿,水火烫伤。月经过多,久咳吐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鲜品30~60g)。外用:研末调敷或捣敷。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鹿衔草,治虚劳咳嗽。 ②配莲蓬壳,治子宫出血,经血不止。

单方应用:①《福建民间实用草药》:“治蛇头疔,灭蛇毒:鲜木芙蓉花60g,冬蜜15g。捣烂敷。” ②《湖南药物志》:“治水烫伤:木芙蓉花晒干研末,麻油调搽。” ③《庭院花卉的药用》:“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酸痛:木芙蓉花15g,赤豆15g。为末,蜂蜜调涂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