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面神经的应用解剖有哪些内容

面神经离桥脑下缘后,偕同听神经入内耳道。  第1段:面神经离桥脑下缘行至内耳门为颅内段,长约23~24mm。  第2段:面神经从内耳门到内耳道底而进入面神经骨管中,为内耳道段,长约7~8mm,与中间神经合并。  第3段:为最短的一段,仅3~4mm,行向外侧面微斜向前,界于前庭与耳蜗之间到达膝部,即膝状神经节,称为岩骨内段或迷路段。有时,此处骨管缺如,约占5%~15%,膝状神经节与硬脑膜直接相接。在颅中窝进路,行内耳道手术,分离颅中窝脑膜时,要避免损伤。Dobozi(1975)报道,膝状神经节平均长1.09mm,宽0.76mm,高0.6~0.8mm。  第4段:面神经自膝状神经节转向后微向下。经鼓室内侧壁的前庭窗上,到达鼓室后壁,为面神经水平段,它与水平线成30°角,为中耳炎性病变和手术时最易损伤的部位。水平段与迷路段形成74°~80°角,水平段又名鼓室段,低于迷路段,该段长8~12mm。水平段面神经从水平面转向垂直面进入乳突,弯曲形成一约110°~127°向前张开的角,转折膝部长2~3mm。面神经管第2膝位于砧骨窝下方,鼓窦底、水平与后半规管内侧之间,从第2膝到前庭窗和鼓环的距离均为3mm,到外耳道后上棘为14~20mm。在乳突手术时,位于鼓窦底的砧骨短突和砧骨窝是面神经管第2膝的可靠标志。  面神经隐窝,又名锥隆凸上隐窝,在茎突复合体之后面神经下降段之间,内侧面为面神经垂直段开始,外侧为鼓索神经与鼓环,上界为砧骨窝,下方为鼓索隆凸与锥隆凸间骨质为鼓索嵴,后壁为乳突前壁一部分。该窝平均深2.5mm,宽1~2mm,高0.5~1.0mm。慢性中耳炎病变,经气房扩展至乳突区及鼓室窦,必须经后鼓室进路,开放面神经隐窝面神经隐窝进路还可行面神经水平段减压术和耳蜗移植等手术。  第5段:为面神经垂直段,自锥隆凸之后,转向下1~2mm为垂直段开始,或其上端位于外半规管后端下方,相当于砧骨短突之下和锥隆凸平面,下达茎乳孔,相当于二腹肌嵴前方,其位置较深,在成人距乳突表面不小于2cm。垂直段亦称乳突段全长15~20mm,自第2膝至茎乳孔,垂直偏后走行与之形成5~35°角,向下向外与垂直面小于45°角。该管很少始于外半规管,手术若与外半规管保持1~2mm距离,不会损伤面神经。在面神经后气房区的面神经垂直段骨管裂隙并非罕见,在进行迷路切除、经迷路进路的内耳道手术和内淋巴囊手术时,应避免损伤因骨质缺损而暴露的垂直段面神经。面神经越过鼓室窦多数向下在蜗窗平面向后距鼓沟为1~6mm,通常为3~4mm,处理面神经管周围气房时应注意之。茎乳孔位于茎突后外方,乳突外侧面距茎乳孔约6~12mm。为了避免损伤面神经,手术应限于乳突前缘,若颈静脉窝明显高位时,面神经乳突段与颈静脉毗邻。反之,颈静脉球低于茎乳孔平面。颈内动脉管到茎乳孔的距离约10mm,这个长度是恒定的。  面神经在鼓室内的主要分支为:①岩大浅神经,位于膝状神经节前方;②镫骨肌神经,从面神经垂直部的起始处分出后,向上、向前走行;③鼓索神经经常在面神经垂直段下1/3分出,有时,鼓索神经管靠近茎乳孔附近单独开口,其确切分出的平面是不定的,可在镫骨肌神经支下1~2mm或距茎乳孔3~4mm,甚至在茎乳孔之下进入鼓室,或可起源于面神经干前、外后侧。鼓索神经,有时位于外耳道前壁或平行越过前庭窗。这些解剖变异在手术中常带来许多困难,在手术中,可以以鼓索神经作为面神经主干的标志之一。鼓索神经在面神经水平段前外侧,而在垂直段后内侧,它从鼓室前壁的岩鼓裂处离开鼓室而入颈部和舌神经联合。  面神经自膝状神经节至鼓室后壁的锥隆凸,长约11mm,自锥隆凸至茎乳孔长16mm,两段全长27mm。但自茎乳孔经鼓室内壁直达膝状神经节全长距离则为22mm,较面神经原路线短5mm。所以,若面神经在颞骨内缺损在3mm之内,可以改道直接缝合,并无张力。否则,须施行神经移植术。  面神经出茎乳孔后纡徊向上向前约105°角度而达腮腺。在腮腺中首先分为上、下两大支,然后,再分为颞支、上颧支、下颧支、颊支、下颌缘支及颈支,形成复杂的分支及吻合网。其中可见与三叉神经的小支有广泛联系,此外,尚有许多小分支超过中线,分布到对侧小部分面部表情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