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包括黄继光读后感(817字)、余秋雨散文集读后感(788字)、《苏菲的世界》读后感(766字)、时代造梦者—《艾青诗选》读后感(765字)、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785字)、读《爱的教育》有感(815字)、《黄直录》读后感(824字)、思考,让一切皆有可能—观《少年师爷》有感(758字)等800字左右的小学六年级读后感精选8篇,供您参阅。
黄继光读后感_800字今天,我在家里读了《黄继光》这篇文章,读完之后,我静静地坐在椅子上,但我的心却平静不下来,故事主要讲得是一名平凡的战士黄继光,在一场至关重要的战争中,为了人民,为了祖国,不惜牺牲自己,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用他的胸膛挡住了疯狂的子弹,战争胜利了!而黄继光却永远的沉睡在了战场,黄继光用自己的生命换得了战争的胜利,黄继光为了国家的利益而放弃了充满希望的未来,黄继光是一位为国家争光添彩的好战士!
想想当时黄继光当时的决心,再看看我们,黄继光宁愿为祖国利益献出自己的生命,我们甚至都不愿意帮父母干家务活,不愿在学习上下一份决心,我们现在的生活,是用多少个烈士的鲜血换来的?我们现在的学习环境,是用多少个烈士的头颅换来的?老一辈的战士宁愿勇敢地面对死神的威胁,也不愿当一个抛弃自己祖国的卖国贼。正是这些敢于为祖国献身的烈士,激发了中国人欲要和侵略者决一死战的决心,想想南京大屠杀的现场,数不清的中国人倒在了鲜血中,到处都是日本人放肆的笑声。人头落地,血流成河,是共产党救了我们,是舍己为人的烈士救了我们,我们要好好的学习,不要辜负了老一辈爷爷奶奶的希望。
是啊!正如毛主席说的:生得伟大,死得光荣。黄继光对面前的刀枪火海都不怕,只为了祖国不受外国的欺凌,他张开双臂,向激烈的枪口扑去,用自己的生命证明了中国人的骨气。“豪气贯日月,英风照大地。”他这种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令我的心颤抖了一下,我们现在这种悠闲自在的生活和他们那吃了上顿儿没下顿儿的生活能比吗?他们那种敢于牺牲的精神我们有吗?他为了国家浴血奋战,而我们却是为了自己而学习。想到这,我感到内心无比的羞愧。
我们胸前的红领巾为什么这么红?这代表着战士们的鲜血,战士们抗击侵略者洒下的鲜血!想想,我们应该学习烈士们的什么精神?是敢于奉献自己,为大家着想的美好品格!同学们,行动起来吧!好好学习,不辜负了祖国对我们寄托的希望,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成语至关重要:指具有特别重大影响或后果。如:路遥《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43章:“这次命运的大决战不仅对她是至关重要的,对所有的同学都一样。”又如:对我大有用处的人,每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王朔《许爷》
成语决一死战:决:决定;死:拼死。对敌人拼死决战。如: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来日尽驱百姓当先,以军继其后,与曹操决一死战。”又如:周天爵素称勇敢,所保臧纡青练勇可当一面,独不能与贼决一死战耶?——《清史稿·文宗本纪》
余秋雨散文集读后感_800字这几天断断续续地在阅读向同事借的《余秋雨散文集》。一向不读文学著作的我突然冒出读余秋雨先生的冲动,是因为今年青年歌手大奖赛中看到了他做的现场点评。当时听他的点评只感觉到非常的亲切舒服,后面一了解才得知原来他是当前国内顶尖的文人骚客之一,是深刻领悟到了中华文化底蕴的极少数学者之一。总之,拜读他的著作的动力来自于对他人格的敬佩,对他深邃智慧的顶礼膜拜。
翻开借来的书,发现印刷非常的粗糙,而且还有错别字,这印证了同事事先声明的盗版之说,也同时让我萌生了到对余先生的一丝歉意。翻开目录,看见了广受赞誉的“文化苦旅”的章节,顿时觉得非常亲切。最开始看的是集为“文明的碎片”的访谈录,其中的文字与在央视看到的现场点评非常相似,看着它就像在聆听余先生的教诲一般。余先生的回答通常是非常真诚而实在的,在此之上,又不缺乏超脱,他像是非常的了解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来龙去脉过去现在,他通常是能从不同的人和心态的角度去充分地阐述一件事情一个现象一种心情的原本面目。看着看着,我开始感叹文字所能诠释的范围了,也许是因为我太相信“很多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句话以至于不习惯于用文字表达思维和心情了吧!余先生在简洁的字里行间把一些平常我认为简直无法表达出来的感悟展示得淋漓尽致。这又使得我开始提醒自己应该重新审视对文学作品的态度了(因为我之前很少涉足文学作品)。
看到了“文化苦旅”,其中的篇章大概都是余先生游历过一些古迹后的心情记录吧。每读一篇,总能轻易地想象他在游历时的复杂心情和游玩之后回想的沉静和清澈。
总之,我深深地受到了感染,也许是被余先生的那种深邃、也许是被中华文化的博大精神、也许是被现代文明社会中的野蛮现象、也许是被众多先贤们的智慧才气、也许是被能诠释心情的平淡无奇的文字、也许是被自己内心真正的感悟、也许。
我会继续看,而且会看更多类似的、能激荡我心海的文字。
成语不可言传:言:言语。指对某些事理只能揣摩领悟,不能用言语来表达。如: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五:“诸法寂灭相,不可以宣言,和尚如何为人?” 明·圆极居顶《续传灯录》卷二十四:“妙契不可以意到,真证不可以言传。”又如:医者,意也,脉之深趣,不可言传。——宋·曾慥《类说》卷十五引《谈宾录》
成语来龙去脉:本指山脉的走势和去向。现比喻一件事的前因后果。如:明·吾邱瑞《运甓记·牛眠指穴》:“此间前冈有块好地,来龙去脉,靠岭朝山,处处合格。”又如:焦裕录严肃地说:“要弄清它的来龙去脉,打垮它、制服它。” ——峻青《焦裕录的光辉》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_800字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是理所当然,这部哲学书让人怀着对生命的崇敬和对人生的思考,让我们在经营生活的同时学着成为一位思想家。“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两个听起来简单却神秘莫测无法回答的问题你想过吗?这本书常让我读到一半便问题重重,不得不再仔细地回头。却也大大地激发了我的好奇心就好像在读一部侦探小说,脑海中不断映出“为什么?”。百科全书上写有人信仰上帝的存在,可是“上帝是否存在?”很多人说人死后灵魂会升上天堂,可是“人死后是否还有生命?”
没有书籍能够回答,除了我们思考、思考、再思考。有哲学家说人死后会透过某种形式存在,要不就不再存在,如果我认为人死后会住在一颗星星上,会活在一朵云彩中,当我们敲开每朵云,可以拜访这朵云的主人吗?这样带有好奇的思考还叫哲学吗?亚里士多德说“人与动物有许多相同的特征,但最明显的不同是:人会思考。”哲学的种种问题被每一种文化关心着,历史上,有不同的人对这些问题提出过不同的答案。哲学家如同魔法师,用自己的想法,好奇而产生的念头给出不唯一的答案。所以乔斯坦·贾德说:“成为一个优秀哲学家的唯一条件就是要有好奇心。
婴儿,刚刚落于这个世界,对于周围陌生的一切都好奇着,她们闪亮的瞳孔正向世界传递着“为什么”,可惜的是婴儿不会写,不会说,不然一定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他们只需提出问题就好,都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困难得多,提出问题是一种创造力,是一种好奇心。
在我们一天天长大时,似乎对世界开始习惯,认为一切理所当然,其实不然,这是我们缺乏了婴儿时代的好奇心的一种表现,我们缺乏了提出好奇心的能力,所以哲学家比常人所多的只是孩子的视角。
当你在钢筋混凝土中来回穿梭,在城市喧嚷中来回奔波,是否要静下来,找回一份好奇心,思考哲学问题,不再认为世界的理所当然呢?
成语神秘莫测:不可理解的。如: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所以同行都知道胡雪岩是个神秘莫测的‘大好佬’。”又如:面对这神秘莫测的山洞,我感慨大自然造物的神奇。
成语理所当然:当然:应当如此。按道理应当这样。如:隋·王通《文中子·魏相篇》:“非辩也,理当然耳。”又如:善者福而恶者祸,理所当然。——明·赵弼《续东窗事犯传》
时代造梦者—《艾青诗选》读后感_800字所谓国人有梦,则中国有梦。中国人的梦想便是中国的梦想。若谈中国的梦想,必定要谈到艾青。这个诗作中充分地描写着一代中国人的梦想和命运的诗人,用简单而又生动的笔触,将周遭最低层人民的梦想反映得淋漓尽致。这样一种对于中国梦的体现,也是对当时时局的一种体现。
从感人至深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到令人读来感到昂扬向上的《给太阳》,再到包含著作家深情,时时刻刻体现着自己希望能为祖国尽一份力的《煤的对话》,无不反映着诗人希望警醒世人,希望让周围的所有人团结起来,为自己的祖国尽一份力的愿望。而这样的愿望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便是所有国人的中国梦,是所有爱国青年的中国梦。
有人曾经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因为在动乱的年代,需要的不一定是一支笔书写千秋,而更可能是武生一身戎装,披挂上阵马革裹尸。然而,他们却错了。因为正是由于动乱,正是由于人心不稳,才应该在这样的日子里拥有一种共同的梦想,为了这样共同的梦想而去奋斗。
而艾青,恰到好处地反映了那个年代里,所有国人的中国梦。他用朴实的笔法将这一切书写出来,再让这一切进入所有中国人的心间。
每一首诗,都浸润着诗人的心血和最深刻的希望,代表着他在那个黑暗的年代当中进行的,对世界和国家的反思和思考。而反观当今,虽然我们处于和平盛世,但心中的梦想却不可缺少。少年有梦,则国家有梦,这并不是一纸空谈。“中国梦”的提出然所有人开始认真审视梦想这一个永恒的话题,也让中国开始位置思考。而读罢艾青诗选,我对梦想又拥有了新的理解,发现其实不论如何,梦想才是人的心中最不应该缺乏的东西。
所谓梦想,就是拼尽全力为之奋斗的东西。而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可能思考一些远大的问题太过遥远。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在这样的美好年华中努力学习,尽力做到为着自己的梦想而奋斗。然后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真正的国之栋梁。
成语淋漓尽致:淋漓尽致[lín lí jìn zhì],意指淋漓,湿透的样子。“淋漓尽致”形容语言或文章表达得非常透澈。语或出明·李清《三垣笔记·卷上·崇祯补遗》。後亦用“淋漓尽致”形容表现生动逼真。[源] 明·李清《三垣笔记·卷上·崇祯补遗》内臣刘若愚先为霍给谏维华、杨侍御维垣所纠,拟绞系狱。予於朝审时犹及见之狱中所着《酌中志略》,叙次大内规制井井,而所纪客氏、魏忠贤骄横状,亦淋漓尽致,其为史家必采无疑。然以如此博洽宏才,而迫於太监李永贞唤召,又知永贞必败而不能见几托病以去,致自罹网罗,可叹也。後竟毙於狱。[典故]“淋漓”是形容湿透的样子。唐代韩愈的〈和虞部卢四酬翰林钱七赤藤杖歌〉一诗中,有“赤龙拔须血淋漓”一句,形容血流得很多的样子。明末时的进士李清,曾在崇祯、弘光二朝为官,明亡後便归隐乡林,以着述自娱。《三垣笔记》是他记述在为官时的所见所闻,其中有一段记到熹宗时的一名太监,名叫刘若愚,颇有才学,被当红太监李永贞招揽,从事主笔为文的工作。李永贞与魏忠贤一批人,仗势干预朝政,结党营私,刘若愚心知肚明,不敢有所反抗。魏忠贤失势後,其党羽都遭诛杀,刘若愚也遭弹劾入狱。李清在作官时,偶然读到他在狱中所写的《酌中志略》,感叹他才识广博,却身不由己,最後被牵连而死於狱中,实在可惜。李清认为他这本书的价值极高,除了讲到皇宫内的大小制度外,也将当时魏忠贤与熹宗乳母客氏的骄横胡为,描写得十分生动。後来原文中的“淋漓尽致”被摘出成为成语,用来形容语言或文章表达得非常透澈,亦用於形容表现生动逼真。
成语结党营私:党:集团;营:谋求。坏人集结在一起,谋求私利,专干坏事。如:宋·朱熹《朱文公文集》十一:“宰相植党营私,孤负任使。”又如:但昔日既与叛逆结盟,究非安分之辈。今名登黄榜,将来出仕,恐不免结党营私。——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回
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_800字红军长征的故事大家都是耳熟能详,大渡河、铁索桥,过草地等传奇,构成现代中国荡气回肠的集体记忆,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历史书写。创下这些奇迹的不仅只有苏维埃的代表性人物,更是有那些脸上充满稚气,朝气蓬勃的“红小鬼”们。
“红小鬼”们几乎都是十四岁左右,都是热爱红军,反对国民党等剥削者的少年先锋队员。热爱红军,在今在似乎只是成了人们口中一句口号,一句简单的语言罢,有谁会真正地奉献于党呢?想毕,说出来也没人相信。而那群“红小鬼”却不同,他们发自内心地热爱,信赖红军,就好比斯诺所采访的第一位小鬼——“不用问他是浊是喜欢红军,十三岁的孩子是不会跟着他所痛恨的军队走上六英里的。”
他们对红军忠贞不贰,坚定如一的精神令人叹眼!
在这样小鬼中,我个人最惊叹一位叫邦的小红军。由于他父母缺少考虑,于是他便有了一个十分可笑的名字,别人总是叫他“鸡巴”,而这给他带来无尽的耻辱。但他却是以最整洁礼貌的形象代人——他不知从哪弄到一条军官吏带,穿一套整洁合身的小军服,帽檐什么时候发软了,总是衬上新的硬板纸。毛泽东在他旁边也显得像一个江湖流浪汉。在他与斯诺谈话时,细心的写下他的名字,并谢了他,庄重的鞠了一躬,又向他行了那个敬礼。这一系列行为,似乎让人很不解,也让人很可笑,但他却是个有尊严,值得敬重的小红军。他不曾在任何取笑他的人面前低头,不曾埋怨父母为何取了这样的名字。
每个红军小鬼也如同一般,透明直率,不曾丢失尊严。
从书中走出,不禁惊叹,在那时,倘若换作娇身贯养的我们,苏维埃怕是沦陷了吧。那些活泼天地真的红小鬼们,或许在那十几年不断抗日中早已身益异处,不知葬在何处,或许攻上都已荒草萋萋了罢。但,当厚重的民族使命和家国情怀压在他们双肩,他们不曾喊停,喊苦,只是默默流着汗与血。我仿佛在不远处,飘扬在红旗之,闪烁着稚嫩却不失坚定的目光,那便是民族,国家兴旺之光。
成语数不胜数:数:计算。数都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很难计算。如:《方岩记静》:“类似这样的奇迹灵异,还数不胜数,所以一年四季,方岩香火不绝,而尤以春秋为盛。”又如:我们决不能像旧学校那样,用数不胜数的,九分无用一分曲了的知识来充塞青年的头脑。——《论学习共产主义》
成语耳熟能详:耳熟能详[ěr shóu néng xiáng],意指听得非常熟悉,而能详尽地知道或说出来。语本宋·欧阳修〈泷冈阡表〉。[源]宋·欧阳修〈泷冈阡表〉(据《欧阳修全集·卷二五》引)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於衣食,以长以教,俾至於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无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邪?吾於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於汝也。……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而有得邪?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剑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後当以我语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典故]〈泷冈阡表〉是宋朝文学家欧阳修追忆父母亲生前言行事迹写成的墓表。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过世了,由母亲辛苦把他扶养长大,所以关於父亲的生平事迹,都是母亲告诉他的。有一次说到欧阳修父亲做官时,处理刑事案件,常深更不眠,尽力为死刑犯找寻生路,以免造成遗憾。并且自分早死,交代她将来要把这番心意告诉儿子欧阳修。而他平时闲居在家教导子弟,也常用这些话,因为常常听到,所以能很详尽地转述。後来“耳熟能详”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听得非常熟悉,而能详尽的说出来。
读《爱的教育》有感_800字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一幕幕温情的瞬间,一句句真诚的话语,一颗颗伟大的爱心,都在《爱的教育》中体现出来,诠释了生命的意义——“爱”的奉献。《爱的教育》这本书,是我前几天又重新看的,是意大利的亚米契斯所着,书中男孩以一个小男孩安利柯的眼光,记叙了一学年中发生在身边的事,十分感人,深深地震撼了我。书中的那些孩子,拥有一颗多么真诚的爱心啊!他们始终以自己微弱的力量和善良的心去帮助朋友们,他们愿意用真情感化他人,用宽容包容他人,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的孩子,都像兄弟姐妹一样!这是一种多么高尚的情怀!这本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让我刻骨铭心。其中一篇故事让我很感动。它教会了我在生活中如何学会宽容。故事讲了科罗西是一个可怜的小男孩,他妈妈病了,他很难过,可有几个孩子并不理解、关心他,反而用语言侮辱科罗西和他妈妈,那些污言秽语像雨点一般打在他身上,科罗西气疯了,忍无可忍,狠狠地把墨水瓶扔了出去,不巧却正好砸到老师,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卡罗纳面对老师的质问,毫不犹豫地替科罗西承担一切,后来老师知道了真相,卡罗纳竟请求老师饶恕那些欺侮科罗西的同学。心地善良的卡罗纳有一颗金子般宽容的心。他用善良的心帮助科罗西,用宽容的心去感化那些缺少爱心的同学,多么高尚啊!由此我想到自己,不由得低下了头。记得有一次,在下课时有位同学不知为什么到位置前把我的笔袋拿起来,我的笔、尺等立刻撒了一地,我因为心情本来就不好,现在就更生气了,上去不由分说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现在想起来,跟卡罗纳相比,我很惭愧。他们连恶言恶语都能忍受并宽容,我为什么还计较这些呢?就算计较了又能怎样?一时是出了气,事实上还是会闹矛盾。其实,以德报怨才是对伤害你的人的最好的惩罚,比任何一种报复都更有其用。从这本书的每一个故事,我都能明白一个道理。它教会了我怎样为人处世,教会了我以宽容之心和善良之心去包容、去感化他人。用自己的爱心去帮助别人,是一件多么快乐、多么幸福的事啊!
成语毫不犹豫:毫:一点儿;犹豫:迟疑,拿不定主意。一点儿也不迟疑。如: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第二次杜修经、杨开明来,主张红军毫不犹豫地向湘南发展。”又如:我毫不犹豫地跳了进来,就再也不去了。——《会摇尾巴的狼》
成语忍无可忍:忍无可忍[rěn wú kě rěn],意指“忍无可忍”之“无”,典源作“不”。“忍不可忍”原指忍受不能够忍受的事。语本《三国志·卷二四·魏书·韩崔高孙王传·孙礼》。後用“忍无可忍”指忍耐到了极点,无法再忍受。[源]《三国志·卷二四·魏书·韩崔高孙王传·孙礼》时匈奴王刘靖部众强盛,而鲜卑数寇边,乃以礼为并州刺史,加振武将军,使持节,护匈奴中郎将。往见太傅司马宣王,有忿色而无言。宣王曰:“卿得并州,少邪?恚理分界失分乎?今当远别,何不懽也!”礼曰:“何明公言之乖细也!礼虽不德,岂以官位往事为意邪?本谓明公齐踪伊、吕,匡辅魏室,上报明帝之托,下建万世之勳。今社稷将危,天下凶凶,此礼之所以不悦也。”因涕泣横流。宣王曰:“且止,忍不可忍。”爽诛後,入为司隶校尉,凡临七郡五州,皆有威信。迁司空,封大利亭侯,邑一百户。礼与卢毓同郡时辈,而情好不睦。为人虽互有长短,然名位略齐云。嘉平二年薨,諡曰景侯。孙元嗣。[典故]“忍无可忍”典源作“忍不可忍”。指忍受不能够忍受的事。典源出自《三国志·卷二四·魏书·韩崔高孙王传·孙礼》。孙礼字德达,涿郡容城人。明帝临崩时,床下受遗诏,拜曹爽为大将军,孙礼为大将军长史,加封散骑常侍。孙礼为人正直光明,使曹爽行事不便,就将孙礼外放为扬州刺史。旋因争议清河、平原地界问题得罪了曹爽,被弹劾判罪五年,後又改任为并州刺史。当时朝政由曹爽专权,国势日渐衰退,孙礼要去并州上任前去拜见太傅司马懿,孙礼面有忿色,却不说话。司马懿问孙礼是嫌并州地太小,还是怨恨分界的事处理不公?孙礼说自己气愤的是没办法报明帝所托,辅佐魏室,如今曹爽专擅,天下骚动不安,国家就要危亡了!孙礼说得悲痛万分,泪流满面。司马懿听了劝慰他说:“且止,忍不可忍。”意思就是说:你先不要悲伤,要能够忍受不能够忍受的事才能成就大事,想把曹爽除掉,现在还不是时机。这里的“忍不可忍”就是指忍受不能够忍受的事。演变到後世多改作“忍无可忍”,意思是忍耐到了极点,无法再忍受。
《黄直录》读后感_800字文/王东
读完《黄直录》这篇文章以后我深刻体会到刻意寻求宁静,就愈加不能宁静,妄心是动的,良知之心不动。恒照就能恒动恒静,这正是天地永恒运动的原因所在。照心固然是明亮的,妄心也是明亮的。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息天道精纯唯一,化生万物却无以数计,从不停歇只要有片刻的停息,就会死亡,也就不是至诚无息的学问,良知也有起点的地方,也许你没有仔细阅读,良知是心的本体,也就是前面说到的恒照。心的本体,无所谓有否有起点之说。即使妄念产生了,良知依然存在。然而,人若不知存养,有时就会放失了。就是人昏庸闭塞到极点,但良知仍旧存在。但是,人如果不知体察,则有时会被蒙蔽。即使有时放失了,良知的本体未尝不在,只是存起来而已。即使有时被蒙蔽,良知的本体仍旧光明,此时只要体察也就够了。如果说良知也有起点,那么,良知就有时就不会存在,良知就不为心之本体了。其次就是精一,精一的精字是从理上说的,精神的精是从气上说的。理为气的条理,气为理的运用。没有条理就不能运用,没有运用就无法看到所谓的条理。精,即能精,即能明,即能一,即能神,即能诚。一,即能精,即能明,即能神,即能诚。精与一原本就不能当两件事看。但是,后世的儒者的学说与养生的学说各执一词,偏于一端,所以不能彼此取长补短。前段时间我所认为的“精一”,虽然是为了你能爱护保养精神才说的,然而,作成圣人的工夫,其实也不过如此。元神、元气、元精,各自一定有隐藏寄生之处。又有所谓的真阴之精,真阳之气,等等。良知只有一个。就它的妙用而言为神,就它的流行而言为气,就它的凝聚而言为精。能否从形象、方位、场所上求得良知呢?真阴之精,亦即真阴之气的母体。真阳之气,亦即真阴之精的父体。阴生于阳,阳生于阴,阴阳不可分割为二。如果理解了我的良知主张,那么,只要是与此类似的,都可以不言自明。如同你来信所述的三关、七返、九还之类,还会有无穷无尽的疑问之处,致良知才是集天地万物于一体之人,我们工作、学习和生活都是致良知的过程。
成语不可分割:不容许割裂、拆开。如:周恩来《对国民党召开“国大”的严正声明》:“政协各项决议,是各党派的临时大宪章,是一个整体而不可分割的。”又如: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成语各执一词:执:坚持。各人坚持各人的说法。形容意见不一致。如: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二十九:“两下各执一词,难以定招。”又如:辩论会上,双方各执一词,争执不下。
思考,让一切皆有可能—观《少年师爷》有感_800字乌蓬小船摇动清波,青石小巷绕绿了墙。翩翩少年他聪明可爱,花样年华要激情飞扬……每当我听到这一首歌,我就会想起那一部深入人心的动画片,还会让我想起那个机智又顽皮,勇敢又倒霉的小师爷……
整一部动画片中,每一集都非常精彩,环环相扣,让人有一种十分想看下去的欲望。并且每一集里都蕴含着同样一个让人一看就懂的道理——思考,思考,一切皆有可能。虽然具有教育性,但又不失趣味,让人回味无穷……
其中,我最喜欢《忍者神龟》这一集,片中的小师爷与阿饼等人发现了日本忍者丁丁雄黄酒,并且还发现了一首让这个阴谋不能得逞的诗。后来小师爷巧妙地运用了“白驹过隙”这一招骗过课日本忍者,又通过他的仔细思考与聪明才智,终于找到了失传已久的丁丁雄黄酒配方……
这让我想到了一件事:那天,我与弟弟在家里玩。突然,妈妈有事急急忙忙的走了,把我与弟弟单独留在家里。突然,弟弟风风火火地跑进了厨房,很久都没有出来。我进了厨房一看,天啊!弟弟竟然把装有鲫鱼的两个桶分别打了两个big洞,一个打在底下,另一个打在旁边,水流了一地。两条鲫鱼拼命挣扎,眼看就要被阎王老公公叫去了。怎么办,去买?不行,回来的时候,今天的晚餐十有八九都肯定送给阎王了。放盆里?不行,腥味太重,明天叫我怎么洗脸呀?这时,我急中生智想了想:嘿嘿!有了!我先把两条鲫鱼放进已经装上了水的锅里,再把两个桶合二为一,装上水,就不漏了。再把鱼儿放进桶里,就大功告成了。
嘿嘿!还真应验了小师爷的那句话:思考,思考,一切皆有可能!”阿哈!
就像那首歌所唱:“你要学会观察,你要学会思考,你要学会认真地做,我想一切都会有可能……”是啊!我们只要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认真地做,其实一切都会有可能。也许只需要一点点信心,再添一点点耐心。告诉自己——我真的也可以。你也一定可以。
成语翩翩少年:翩翩:形容举止洒脱。形容言谈举止洒脱的青年男子。如:《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又如:对面突然来了两个翩翩少年,她一时手足无措
成语白驹过隙:白驹过隙[bái jū guò xì],意指“白驹过隙”之“隙”,典源作“郤”,“郤”通“隙”。白驹,骏马。隙,缝隙。“白驹过隙”指快马从缝隙一下子就奔驰过去。比喻时间过得很快。语本《庄子·知北游》。[源]《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漻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类悲之。[典故]“白驹过隙”的“驹”指的是良马、骏马,“隙”则是狭小的缝隙,“白驹过隙”则指骏马快速奔驰过,从狭小的缝隙中看去,仅能见到白光一闪而逝。此语见於《庄子·知北游》,庄子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忽然而已。”其中“郤”通“隙”,整句话则是感叹人停留在天地间的时间如此短暂,生命消逝之疾速,就像白驹那样快速奔驰过狭小缝隙。但另有人以为,庄子话中的“白驹”指的是白色的“驹影”,也就是日影,“白驹过郤”则是指白色的日影移动迅速,从缝隙中一闪而逝。其实无论“白驹”是白色骏马,或是白色日影,整个词语的比喻义都是相同的。後来“白驹过隙”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时间过得很快。例如在《三国演义·第一〇七回》中,蜀汉名将姜维曾说:“人生如白驹过隙,似此迁延岁月,何日恢复中原乎?”姜维跟随诸葛亮北伐四次,以一统中原为志业,此话中便表达出他的急切,似乎唯恐时间过得太快,志业未竟而身先死。後来在《金瓶梅词话·第二回》中亦有:“白驹过隙,日月撺梭,才见梅开腊底,又早天气回阳。”同样是用“白驹过隙”来说时光流逝、时令变迁之疾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