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长春市宽城区的历史沿革

宽城区古代

宽城区在夏至周代是肃慎之地,汉晋时期为扶余属地,辽代归黄龙府辖,金代属上京路的隆州,明代是兀良哈部,清代属郭尔罗斯前旗。嘉庆五年(1800年)清政府借地设置在长春堡设治理事通判,名长春厅,这是相当于县一级的行政机构,负责司法管理和行政事务。到道光五年(1825年),长春厅治所由新立城迁到宽城子(今南关区管内)。

宽城区近代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密约,在长春西北的二道沟设火车站,名“宽城子站”。大批沙俄移民在这里建立了教会、铁路俱乐部等,同时在今凯旋路以东一带修筑了一匡街,二酉街、三辅街。这样二道沟就形成了一个占地面积5.7平方公里,有俄式风格的“特区”。由于宽城站名的广泛使用,人们就把二道沟称作“宽城子”。所谓宽城子搬家的由来就是如此。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长春厅升为府。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美国调停日俄战争,日俄签订《朴茨茅斯条约》。根据条约日本取得了俄国手中的长春到旅大的铁路权和铁路附属地,自此长春以北由沙俄管理,长春以南归日本经营。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吉林将军达桂根据中日《东三省事宜正约》及附约规定,将长春开为商埠地。日方用武力胁迫清政府,以330875日元,收买了150余坪土地(约合4.5平方公里)。

宣统二年(1910年)6月,俄国同意日方出560390卢布换取原沙俄在宽城子车站建立起的5.7平方公里附属地。至此,日本取得过铁南、铁北的大片地区,形成了一个北起铁北四路,南到胜利公园;东迄东八条街,西至西四条街;东南抵七马路,西北至二道沟的“满铁”附属地。在这块领地上日本享有领事裁判等特权。

民国二年(1913年)改为长春县。据《大中华吉林省地理志》记载:“长春商人自城宽庄。而宽字单用亦可代长春二字”。长春厅治所自新立城北迁后,长春的俗名又可称“宽城子”。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完全沦为日本殖民地,并在日本帝国主义策划下成立了“伪满洲国”,长春定为国都,改名“新京”。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日本撤消治外法权,将位于今宽城区内的“满铁附属地”移交给满洲帝国。同时将“新京特别市”划为十八个行政区。今宽城区铁南部分为吉野区,敷岛区;今团山堡、三道沟、上台子、小南、宋家洼子一带为合隆区;大屯区(今小房身、杨家粉房一带)。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月,“新京市”十八个区归并成十四个区,敷岛、宽城两区总面积为18.7平方公里。

民国三十一年(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接收了长春市。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今宽城区铁北部分为宽城区(铁南部分为中山区,西南部分为钟华区)。

民国三十四年(1948年)长春解放后,成立长春特别市政府,下设十二个区。中山区改称头道沟区,原宽城区名称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