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关县的由来,据《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 “偏头关东连丫角山,西通黄河,与套虏仅隔一水,其地东仰西伏,故名。” 又据《偏关县志》,城临偏头关,以关名县。
偏关县建制沿革
五代北汉乾佑四年(951年),
刘崇在晋阳称帝时于韩光岭(今偏关城东一里处的山梁上)建立偏头寨。
北汉天会元年(957年)北汉王刘钧继而在原址扩展建寨,寨为土夯高墙。偏头寨东靠双凤山,西俯关河川,“地控西北,为守城之权舆
”。又西距黄河20里,杨继业、杨延昭与契丹征战于雁门、偏头一带。杨家将在这块土地上兵来将往,浴血疆场,威镇三关,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世代佳话。
辽于今县境东部置宁边州,属西南招讨司。
金正隆三年(1158)析置宁边县为州治。元至元四年(1338)废。明成化二年(1466)置偏头关千户所,治今城关,属太原府。清雍正十三年(1735)升偏关县,属宁武府。
民国初年属雁门道,道废后直属省。
元朝大德三年(1299年)升偏头寨为偏头关,设置武节将军枢密院判守御此关。从此,偏头关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长城外三关。顺帝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七月,河南右丞相魏赛因不花移镇偏头关。
明代长城设九边重镇防守,其中太原镇又称山西镇驻防偏头关,管辖的长城西起保德,东达黄榆岭(今山西和顺县),全长800公里。其中在偏关境内分大边、二边、三边、四边、黄河边,内边计六条长城,再加北魏长城、北齐长城,总长500公里。
1949年属兴县专区。
1952年属忻县专区。
1958年废入河曲县。
1960年复置,属晋北专区。
1961年复属忻县专区。
1967年属忻县地区。
1983年属忻州地区。2000年属地级忻州市。2000年属忻州市。
1997年,偏关县辖4镇11乡:城关镇、老营镇、天峰坪镇、万家寨镇、水泉乡、陈家营乡、楼沟乡、南堡子乡、窑头乡、马家埝乡、黄龙池乡、教儿墕乡、尚峪乡、曹家村乡、大石窊乡。县政府驻城关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偏关县总人口112324人,其中:城关镇37595人,天峰坪镇9083人,老营镇7069人,万家寨镇6346人,窑头乡9004人,大石洼乡3541人,楼沟乡6006人,曹家村乡3951人,尚峪乡4651人,南堡子乡4773人,教儿埝乡1210人,水泉乡5173人,陈家营乡7055人,马家埝乡2373人,黄龙池乡4494人。
2001年区划调整后,全县辖4个镇、6个乡:新关镇、天峰坪镇、老营镇、万家寨镇、窑头乡、楼沟乡、尚峪乡、南堡子乡、水泉乡、陈家营乡。县政府驻新关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