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岳阳楼

中国古代江南名楼。在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楼上,扼长江,临洞庭。始为三国时吴国都督鲁肃训练水师构筑的阅兵台。唐开元四年(716),中书令张说谪守岳州,在阅兵台旧址,建一楼阁,因位于湖南大岳山之阳,故名“岳阳楼”。后几经兴废,据文献记载自唐宋以来重修达30余次。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六年(1867)再建。岳阳楼因北宋范仲淹作《岳阳楼记》而名扬天下。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

岳阳楼为三檐三层盔顶纯木结构。主楼平面呈长方形,宽17.24米,深14.54米,面积240平方米,通高19.72米。四面环以明廊,中间以 4根楠木柱从地到顶承荷全楼大部分重力,再用12根柱作为内周,支撑二楼。外围绕以20根檐柱,彼此牵制,结为整体。飞檐与屋顶用伞形架传载荷重,屋檐下的斗栱形式似北方建筑中的“如意斗栱”层垒相对,荷重承力,栱托楼顶,是罕见的建筑结构。全楼榫卯交接,未用一钉,工艺精巧,结构严整,造型庄重。三层飞檐与楼顶,均盖黄色琉璃筒板瓦。整个楼的建筑,无论在美学、力学或建筑学以及工艺等方面都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民族风格。岳阳楼内,一楼四周悬挂着历代名人雅士的诗词对联,二楼正中悬挂着清乾隆年间书法家张照书写的《岳阳楼记》大型雕屏。

岳阳楼两侧各有一亭,平面布局呈“品”字形。左侧为仙梅亭,明崇祯年间(1628~1644)修建。右侧为三醉亭,创建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同治六年(1867)重修。两亭均为纯木结构,翘角尖顶,深色琉璃瓦覆盖。岳阳楼的南北两端建短砖墙,开门,两门额各书“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在岳阳楼朝湖的一面,建有石栏,高约 1米,望柱上刻有狮、象、莲花及人物,雕刻精细。前墙两侧置有宋淳祐五年铸铁梢各 1个。

1981~1984年落架重修。1957年建立了岳阳楼公园。1981年7月正式由文化文物部门管理和保护,设立岳阳楼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