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蜗牛

概况

异名:仆累(《山海经》),小牛螺、黄犊(《三苍》),蚹蠃、蹄蝓(《尔雅》),蜗蠃、蜾蠃(《说文》),蠡蠃(《广雅》),陵螺(崔豹《古今注》),山蜗、瓜牛(陶弘景),蠡牛(《药性论》),负壳蜒蚰(《日华子本草》),海羊(《仙传外科集验方》),蜒蚰蠃、土牛儿(《纲目》),负壳蛞蝓(《东医宝鉴》),天螺(《陆川本草》),圆螺虫(《生草药手册》),天螺蛳(《四川中药志》),无靥螺、肌母螺(《泉州本草》)。

基源:蜗牛科蜗牛属动物蜗牛,巴蜗牛属动物同型巴蜗牛,华蜗牛属动物华蜗牛的全体。

原动物:蜗牛Eulota peliomphala Pfr.同型巴蜗牛Bradybaena similaris(Ferussae)华蜗牛Cathaica fasciola(Draparnaud)

历史:蜗牛首载于《别录》。陶弘景曰:“蜗牛生山中及人家。头形如蛞蝓,但背负壳耳。”《蜀本草》:“蜗牛生池泽草树间。形似小螺,白色。头有四黑角,行则头出,惊则首尾俱缩入壳中。”综上,按其形态、习性,与当今之蜗牛相吻。

形态:蜗牛雌雄同体。螺形贝壳,通常浅黄色,上有1~3条暗褐色色带,质薄脆,无厣。体柔软,头,足可伸出壳外。头前端有触角2对,后方的1对长大,顶端各具1眼。头端腹侧有口,左右两缘成2对舌状唇,内有黄色的颚片。右侧大触角基部有生殖孔的开口。螺口右侧有一呼吸孔。足扁平,成长舌状;蹠面有粘液腺分泌粘液。全体除蹠面外,外表都有多角形的皱纹;各部感觉均极灵敏,遇刺激即全部缩入壳内。(图见《中药大辞典》.2477页)

生境与分布:蜗牛多见于田野及阴湿处。

同型巴蜗牛贝壳中等大小,壳质较厚而坚固,全体扁球形。有5~6个螺层,体螺层膨大,其高度约为全部壳高的3/4;壳面光滑,呈黄褐色、红褐色或淡灰色。在体螺层周缘和缝合线上,常有2条褐色色带。(图见《中国动物药》.36页.图40) 同型巴蜗牛生活于灌木丛、低矮草丛、农田及住宅附近阴暗潮湿地区。分布于内蒙、新疆、青海、甘肃、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及四川等省。

华蜗牛贝壳中等大,壳质薄而坚实。全体呈低圆锥形;有5~5个螺层,螺旋部低矮,略呈圆盘状,体螺层极膨大,其周缘具有一条淡褐色色带。此外,在各螺层下部靠近缝合线处也有一条颜色较浅的色带。(图见《中国动物药》,37页.图41) 生活于阴暗潮湿的公园及古庙的墙壁、草丛、潮湿的短丛树干,有时也常见于山坡草丛中。分布于甘肃、陕西、河北、河南、山东、湖南及四川等省。

生药

采集:夏季捕捉,捕得后用沸水烫死,晒干。

鉴别:干燥的蜗牛全体缩入螺壳内。螺壳直径约1cm左右,外表面灰褐色,有光泽,具1~3条暗褐色色带,质脆易碎。破碎后,内部为乳白色肉质。以完整不破碎、干净无泥者为佳。

加工炮制:洗净,晒干,或置坩锅内煅透用。

药性

性味:咸,寒。 ①《别录》:“味咸,寒。” ②《药性论》:“有小毒。”

归经:①《玉楸药解》:“入足太阳膀胱、足厥阴肝经。” ②《本草求真》:“入大肠、胃。”

功效:清热,消肿,解毒。

主治:风热惊痫,消渴,喉痹,痄腮,瘰疬,痈肿,痔疮,脱肛,蜈蚣咬伤。 ①《别录》:“主贼风㖞僻踠跌,大肠脱肛,筋急及惊痫。” ②《药性论》:“生研取服,止消渴。” ③《本草品汇精要》:“祛风热,消疮肿。” ④《纲目》:“治小儿脐风撮口,利小便,消喉痹,止鼻衄,通耳聋,治诸肿毒痔漏,制蜈蚣蝎虿毒。” ⑤《本草新编》:“善杀虫,以活者投麻油中,自化为油,涂虫疮。” ⑥《玉楸药解》:“利水泄火,消肿败毒,去湿清热。” ⑦《医林纂要》:“治血风疮及杨梅疮。” ⑧《黑龙江中药》:“通乳。”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60g;或捣汁、焙干研末。外用:捣敷或焙干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不宜久服。 ①《纲目》:“畏盐。” ②《本草经疏》:“非真有风热者不宜用,小儿薄弱多泄者不宜用。”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蜗牛膏(《济生方》)治痔疮:蜗牛1枚,麝香1g。用小砂合子,盛蜗牛,以麝香糁之,次早取汁,涂痔处。 ②蜗牛散(《三因方》)治瘰疬,溃与未溃,皆可贴:蜗牛不拘多少,以竹索串,瓦上晒干,烧存性,为末,入轻粉少许,猪骨髓调,用纸花量病大小贴之。 ③万寿方(《博济方》)治小儿疳瘦;腹大颈小,头发稀疏,大便或秘或泻:蜗牛、蚯蚓各15g,蛇蜕0.3g,干虾蟆3个,使君子5个,没食子5个,麝香0.3g。将前4味入罐内封口,炭火煅红,同后3味研细,丸如绿豆大。每服5丸,米汤下。1日2次。 ④蜗牛丸(《太平圣惠方》)治小儿干疳,面青目涩,脑热鼻疮,眼生翳膜,毛发焦黄,肌肤羸瘦:蜗牛(烧灰)、谷精草、夜明沙各0.9g,干蟾30g,瓜蒂末15g,雄黄、麝香各0.3g。研末,蒸饼和丸,如绿豆大。每服3丸,粥汤下,日3服。 ⑤《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痈肿疔毒:鲜蜗牛30g,马齿苋30g,陈石灰30g。共捣烂,敷患处。” ⑥《动物药验方集成》:“治高热惊风:鲜蜗牛10个,蜈蚣1条,全蝎3.5g,牛胆汁5g。水煎服(小儿酌减,孕妇忌用)。” ⑦《动物药验方集成》:“治白喉:鲜蜗牛1只,炕干,乌梅2只(去核),冰片1.5g,放在饭内蒸烂,做成2个药丸,每天吞服1丸。忌吃辛辣食物。” ⑧《广西动物药》:“治癫痫:鲜蜗牛10个,蜈蚣1条,全蝎3.5g,朱砂2.5g,钩藤15g,牛胆汁5g,水煎服。孕妇忌服。” ⑨《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蛇咬伤:蜗牛1个,冰片5g,雄黄15g,火酒120g,捣敷患处,连换数次。” ⑩《动物药验方集成》:“治痔疮:鲜蜗牛10个,黄连5g,水苋菜25g。共捣烂,调酒、醋外敷或涂患处。” ⑾《动物药验方集成》:“治骨折:蜗牛(焙黄)、螃蟹(焙黄)、川牛膝各30g,共研为细末,每次开水冲服25g。” ⑿蜗冰膏(河南中医 1995;(2))治甲沟炎:蜗牛10只,冰片5g。将蜗牛洗净捣成糊状,加入冰片调匀,患部消毒后将药涂敷患处,用纱布包裹,隔日换药1次,3~5次即可痊愈。

单方应用:①《圣惠方》:“治小儿胎热撮口:蜗牛子10枚(去壳细研如泥),莳萝末0.15g。上药,同研令匀,用奶汁和涂于口畔。” ②《海上集验方》:“治消渴引饮不止:蜗牛14枚,形圆而大者。以水30ml,密器浸一宿,取水饮之。” ③《简易方论》:“治小便不通:蜗牛捣贴脐下,以手摩之。加麝香少许更妙。” ④《世医得效方》:“治瘰疬未溃:连壳蜗牛7个,丁香7粒。同烧研,纸花贴之。” ⑤《姚僧坦集验方》:“治发背:蜗牛100个,活者。以一升净瓶入蜗牛,用新汲水200ml,浸瓶中,封系,自晚至明,取出蜗牛放之,其水如涎。将真蛤粉不以多少,旋调敷,以鸡翎扫之疮上,日可十余度。” ⑥《纲目》:“治耳腮痄肿及喉下诸肿:蜗牛同面研敷之。” ⑦《圣惠方》:“治蜈蚣咬:蜗牛挎取汁,滴入咬处。” ⑧《吉林中草药》:“治小便不通:蜗牛15g。水煎,日服3次。” ⑨《吉林中草药》:“治疔毒:蜗牛适量,捣碎,敷患处。” ⑩江西《草药手册》:“治烂脚:蜗牛1个。放冰片少许于壳内后,用此蜗牛水搽。” ⑾《吉林中草药》:“治脱肛:蜗牛30g,诃子15g。焙干,研细末,用猪油调匀,敷患处。” ⑿《动物药验方集成》:“治流行性腮腺炎:蜗牛、面粉各适量,捣成糊状,外敷患处,每天1~2次。” ⒀《动物药验方集成》:“治糖尿病:蜗牛、黑霜各1.5g,置新瓦上煅黑研末,每日3~4次,开水送下。” ⒁《陕西中医验方选编》:“治热淋:蜗牛3个,焙干,研为细末,黄酒冲服。” ⒂辽宁中医杂志 1978;(2):“治疗蜂、蝎螫伤及毒虫咬伤:局部被蜂、蝎螫伤或毒虫咬伤后,立即挤出毒汁,取活蜗牛2~3个捣烂,敷于患处。”

医药家论述

李时珍《纲目》:“蜗牛所主诸病,大抵取其解热消毒之功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