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山樱桃
名称出处:《纲目》
概况异名:朱桃、麦樱(《吴普本草》),牛桃、英桃(《博物志》),婴桃、英豆(《别录》),山婴桃(《纲目》)。
基源:为蔷薇科樱属植物毛樱桃的果实。樱属全世界有100多种,中国有40多种。
原植物:毛樱桃Cerasus tomentosa(Thunb.)Wall.(Prunus tomentosa Thunb.;Prunus trichocarpa Bge.),又名山樱桃、梅桃、山豆子(河北)、樱桃、梅李(东北)。
历史:山樱桃,《别录》列为上品,并载:“樱桃实大如麦,多毛。四月采,阴干。”李时珍曰:“树如朱婴。但叶长尖不团。子小而尖,生青熟黄赤,亦不光泽,而味恶不堪食。”可见古之山樱桃即毛樱桃。
形态:灌木,通常高0.3~1m,稀呈小乔木状。小枝紫褐色或灰褐色,嫩枝密被绒毛到无毛。单叶互生,叶片卵状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2~7cm,宽1~3.5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急尖或具粗锐锯齿,上面暗绿色或深绿色,被疏柔毛,下面灰绿色,密被灰色绒毛或以后变为稀疏;侧脉4~7对;叶柄长2~8mm,被绒毛或脱落稀疏。花单生或2朵簇生,花叶同开,近先叶开放或先叶开放;花梗长达2.5mm,或近无梗;萼筒管状或杯状,长4~5mm,外被短柔毛或无毛;萼片5,三角卵形,先端圆钝或急尖,长2~3mm,内外两面被短柔毛或无毛;花瓣5,白色或粉红色,倒卵形,先端圆钝;雄蕊20~25,短于花瓣,雌蕊1,子房上位,花柱与雄蕊近等长或稍长;子房全部被毛或仅顶端或基部被毛。核果近球形,红色,直径0.5~1.2cm。花期4~5月,果期6~9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38卷.88页.图版15∶1-2)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1000~3200m山坡林中、林缘、灌丛中或草地上。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及山东、四川、云南、西藏。
生药采集:夏季果实成熟时采摘,除去果柄,晒干。
贮藏:置干燥处,防蛀。
化学性质含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C、烟酸等[1]。
附 叶含槲皮素[2],木材含儿茶素,山樱桃素(Tomenin)[3]。
参考文献[1] 新华中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16 。[2] CA 1953;47:6520g 。[3] CA 1970;73:956y。
药性性味:甘、微辛,平。 ①《别录》:“辛,平。” ②《七卷食经》:“甘,平。”
功效:益气固精。
主治:泻痢,遗精。 ①《别录》:“主止泻肠澼,除热,调中益脾气。” ②《食疗本草》:“补中益气,主水谷痢,止泻精。” ③《七卷食经》:“补心气,调中。”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6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