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含“袍”的成语(23个)

本文整理了袍笏登场、割须换袍、绨袍恋恋等含“袍”的成语23个,其中“袍”开头的成语2个,“袍”结尾的成语7个,“袍”在中间的成语14个,包括成语的解释、出处和示例等。

“袍”开头的成语

1、袍笏登场[páo hù dēng chǎng]

【解释】笏:古代官员上朝时手中拿的狭长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做。原指官员打扮,上场演戏。现比喻新官上任(含有讽刺之意)。

【出处】清·赵翼《数月内频送南雷述庵淑斋诸人赴京补官戏作之二》:“袍笏登场也等闲。”

【示例】关于组织临时政府的问题,段已通电北方各省征求意见,只等回电一到,就要袍笏登场。(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二十七章)

2、袍泽之谊[páo zé zhī yì]

【解释】袍泽:长袍与内衣,泛指军队中的同事。指军队中同事的交情、友谊。

【出处】《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示例】他是洪承畴统率下援救锦州的八总兵之一,与吴三桂有袍泽之谊。 ——姚雪垠《李自成》第五卷第七章

“袍”结尾的成语

1、割须换袍[gē xū huàn páo]

【解释】须:胡须。形容打了败仗狼狈逃跑。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8回:“超遂令人叫拏短髯者是曹操。操闻之,即扯旗角包颈而逃。”

【示例】请不要笑曹操割须换袍的事。

2、擐甲披袍[huàn jiǎ pī páo]

【解释】擐:套;披:穿。套上铠甲,穿上战袍。指做好战斗准备。

【出处】元·无名氏《破天阵》第三折:“有英雄虎将,开弓蹬弩,擐甲披袍。”

【示例】擐甲披袍大丈夫,英雄敢勇有谁知。 ——明·无名氏《万国来朝》第三折

3、割须弃袍[gē xū qì pào]

【解释】割掉胡须,丢掉外袍。形容战败落魄的样子。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8回:“超遂令人叫拏短髯者是曹操。操闻之,即扯旗角包颈而逃。”

【示例】曹操“割须弃袍”的事迹广为流传。

4、诗成得袍[shī chéng dé páo]

【解释】夺锦:相传武则天游龙门,命群臣赋诗,先成者赏锦袍。指科举及第或竞赛优胜者。也用以称赞文才出众或被宠赐。

【出处】《新唐书·宋之问传》:“武后游洛南龙门,诏从臣赋诗,左史东方虬诗先成,后赐锦袍,之问俄顷献,后鉴之嗟赏,更夺袍以赐。”

5、葛巾布袍[gé jīn bù páo]

【解释】葛巾:用葛布做的头巾。戴葛布头巾穿粗布衣服。指隐士或道士的服饰。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5回:“干葛巾布袍,驾一只小舟,径到周瑜寨中。”

6、方巾长袍[fāng jīn cháng páo]

【解释】方形头巾,长袍子。古代儒生的装束。指儒生。

【出处】鲁迅《病后杂谈之余》:“国画呢,方巾长袍,或短褐椎髻,从没有见过一条我所记得的辫子。”

7、秉笏披袍[bǐng hù pī páo]

【解释】秉:持;笏:古代大臣上朝时拿的手板;披袍:身穿朝服。比喻作官。

【出处】明·无名氏《破风诗》第二折:“圣朝辅佐必良才,野有贤人久困埋,今朝察访当推举,秉笏披袍拜御街。”

“袍”在中间的成语

1、绨袍恋恋[tí páo liàn liàn]

【解释】绨袍:粗丝绢袍子;恋恋:留恋。指不忘旧情。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97回:“汝所以不得死者,以绨袍恋恋,尚有故人之情。”

2、脱袍退位[tuō páo tuì wèi]

【解释】比喻去职。

【出处】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拥护张主任,请郭主任脱袍退位。”

【示例】我不想这么早就脱袍退位。

3、黄袍加身[huáng páo jiā shēn]

【解释】五代后周时,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部下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天子。后比喻发动政变获得成功。

【出处】《宋史·太祖本纪》:“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

【示例】黄袍加身御海宇,五代纷争从此休。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一回

4、披袍擐甲[pī páo huàn jiǎ]

【解释】披:穿;擐:套。穿上战袍,套上铠甲。指做好战斗准备。

【出处】元·无名氏《鞭打单雄信》第三折:“俺元帅遇难逢危,迭不的披袍擐甲。”

5、缊袍不耻[yùn páo bù chǐ]

【解释】缊袍:以乱麻、乱棉絮成的袍子,指古代贫者之衣;耻:丢脸。虽然穿得很破,而不认为丢脸。形容人穷志不穷。

【出处】《论语·子罕》:“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

【示例】服之不衰,身之灾也;缊袍不耻,志独超欤。(明·程登吉《幼学琼林·衣服》)

6、粗袍粝食[cū páo lì shí]

【解释】粗劣的衣食。形容生活俭朴。

【出处】《后汉书·袁京传》:“[袁彭]行至清,为吏粗袍粝食,终于议郎。”

7、同袍同泽[tóng páo tóng zé]

【解释】袍:长衣服的通称;泽:内衣。原形容士兵互相友爱,同仇敌忾。比喻共事的关系(多指军人)。也指有交情的的友人。

【出处】《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8、绨袍之义[tí páo zhī yì]

【解释】绨袍:粗绨做的袍子。比喻不忘旧日的交情。

【出处】《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载;唐·高适《咏史》诗:“尚有绨袍赠,应念范叔寒。”

【示例】彼行虽贱,而祖德朱斩;且与君为故人,亦宜有绨袍之义。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阿霞》

9、蟒袍玉带[mǎng páo yù dài]

【解释】绣有蟒蛇的长袍,饰有玉石的腰带。指官服,也指传统戏曲中帝王将相的服装。亦作“蟒衣玉带”。

【出处】明·周楫《西湖二集·觉闍黎一念错投胎》:“又故意把蟒袍玉带、锦绣幞头之类放在面前,金银、彩币、锦绣堆积如山。”

【示例】但见高卷帘栊,正面一张太师椅上,坐着一位束发金冠、蟒袍玉带的王爷,两边有多少内辅伺候。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十七回

10、黄袍加体[huáng páo jiā tǐ]

【解释】比喻发动政变获得成功。同“黄袍加身”。

【出处】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一回:“五代干戈未肯休,黄袍加体始无忧。”

11、冠袍带履[guān páo dài lǚ]

【解释】帽子、袍子、带子、鞋子。原指旧时帝王官宦上朝时或聚会时穿的服装。现泛指随身的必须用品。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8回:“一个捧着文房四宝,一个捧着冠袍带履。”

【示例】昌平王冠袍带履穿戴好了,起身走出来上了轿。 ——陈荫荣《兴唐传·闹花灯》第15回

12、绨袍之赠[tí páo zhī zèng]

【解释】绨袍:粗绨做的袍子。比喻不忘旧日的交情。

【出处】《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载;唐·高适《咏史》诗:“尚有绨袍赠,应念范叔寒。”

13、宽袍大袖[kuān páo dà xiù]

【解释】指旧时人们穿的各式肥大服装或传统戏曲服装。

【出处】元·无名氏《渔樵记》第一折:“我见这会稽城市中的人,有穿着那宽衫大袖的乔文假醋。”

【示例】只见他宽袍大袖,举手迈步极尽夸张之能事。 ——邓拓《高甲戏的艺术特色》

14、紫袍玉带[zǐ páo yù dài]

【解释】穿紫袍,系玉带。比喻高官。

【出处】明·无名氏《万国来朝》第三折:“户列簪缨姓字香,紫袍玉带气昂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