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含“即”的成语(50个)

本文整理了即小见大、若离若即、稍纵即逝等含“即”的成语50个,其中“即”开头的成语12个,“即”结尾的成语3个,“即”在中间的成语35个,包括成语的解释、出处和示例等。

“即”开头的成语

1、即小见大[jí xiǎo jiàn dà]

【解释】从小处或小事见到大道理。

【出处】鲁迅《热风·即小见大》:“即小见大我于是竟悟出一件长久不解的事来。”

【示例】短篇小说的题材不怕‘小’,关键是在于要‘即小见大’,这就要看作家的思想水平和观察生活、表现生活的工力了。 ——《人民文学》1977年第12期

2、即温听厉[jí wēn tīng lì]

【解释】后以之称面受尊者的教诲。

【出处】《论语·子张》:“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示例】不得即温听厉,良以为歉。 ——宋·胡继宗《书言故事·会遇》

3、即鹿无虞[jí lù wú yú]

【解释】原意是进山打鹿,没有熟悉地形和鹿性的虞官帮助,那是白费气力。后比喻做事如条件不成熟就草率行事,必定劳而无功。

【出处】《周易·屯》:“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

【示例】今欲凿空寻访水利,所谓即鹿无虞,岂惟徒劳,必大烦忧。 ——宋·苏轼《上神宗皇帝书》

4、即兴之作[jí xìng zhī zuò]

【解释】即兴:根据当时的兴致和感觉;作:作品。根据当时的感受而写成的作品。

【示例】这是我的即兴之作,请勿见笑。

5、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jí yǐ qírén zhīdào,huán zhì qírén zhīshēn]

【解释】就用那个人对付别人的办法返回来对付那个人自己。

【出处】宋·朱熹《中庸集注》第十三章:“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示例】况这班奸党,不知屈害多少忠良,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极是快心之事。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二十二回

6、即事穷理[jí shì qióng lǐ]

【解释】指根据事实深究它的道理。

【出处】清·王夫之《续春秋左氏传博议·士文伯论日食》:“有即事以穷理,无立理以限事。”

7、即景生情[jí jǐng shēng qíng]

【解释】对眼前的情景有所感触而产生某种思想情感。

【出处】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部·词采第二》:“善咏物者,妙在即景生情。”

【示例】但春秋时赋诗引诗,是即景生情,在彼此晤对的背景之下,尽管断章取义,还是亲近易晓。 ——朱自清《比兴》

8、即心是佛[jí xīn shì fó]

【解释】佛教禅宗认为只要求之于内心,便可悟道成佛。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初参大寂,问如何是佛。大寂云:‘即心是佛。’师即大悟。”

【示例】若欲求佛,即心是佛。若欲会道,无心是道。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二

9、即即世世[jí jí shì shì]

【解释】诅咒人该死的话。旧时戏曲中常用。

【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谁承望这即即世世老婆婆,着莺莺做妹妹拜哥哥。”

10、即席赋诗[jí xí fù shī]

【解释】即席:当场。当场作诗。比喻才思敏捷。

【出处】《南史·萧解传》:“初,武帝总延后进二十余人,置酒赋诗。臧盾以诗不成,罚酒一斗。盾饮尽,颜色不变,言笑自若,解染翰便成,文无加点。”

11、即穷验问[jí qióng yàn wèn]

【解释】即穷:追究到极点;验:检验。抓住事实,追究查问。

【出处】汉·刘向《列女传·辩通》:“便有司即穷验问。”

12、即物穷理[jí wù qióng lǐ]

【解释】程朱理学的主要范畴之一。指“理”在物先,事事物物皆是“理”的表现,要依据具体事物穷究其“理”。

【出处】明·徐爱《传习录·答顾东挢书》:“来书云:闻语学者,乃谓‘即物穷理’之说亦是玩物丧志,人取萁‘厌繁就约’‘涵养本原’数说标示学者,指为晚年定论,此亦恐非。朱子所谓格物云者,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即”结尾的成语

1、若离若即[ruò lí ruò jí]

【解释】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同“若即若离”。

【出处】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十:“大抵总宪戆直凌人,岳岳觥觥,朝士必多未满,而与和相若离若即,又未尝不稍敛其锋棱,一时众口诋諆,遂有师相门生之谤。”

2、可望而不可即[kě wàng ér bù kě jí]

【解释】即:接近。能望见,但达不到或不能接近。常比喻目前还不能实现的事物。

【出处】唐·宋之问《明河篇》:“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明·刘基《登卧龙山写怀二十八韵》:“白云在青天,可望不可即。”

【示例】视吾贞昉,则若威风之翔千仞,可望而不可即,得与失又为何如哉。 ——明·宋濂《危孝子传》

3、可望不可即[kě wàng bù kě jí]

【解释】即:接近。能望见,但达不到或不能接近。常比喻目前还不能实现的事物。

【出处】唐·宋之问《明河篇》:“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明·刘基《登卧龙山写怀二十八韵》:“白云在青天,可望不可即。”

【示例】所以虽是牛鬼蛇神的妓女,他见了就如海上神仙一般,可望不可即的了。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十八回

“即”在中间的成语

1、稍纵即逝[shāo zòng jí shì]

【解释】纵:放;逝:消失。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形容时间或机会等很容易过去。

【出处】宋·苏轼《文与可画画云当谷偃竹记》:“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示例】事机万变,稍纵即逝。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三十四回

2、旋踵即逝[xuán zhǒng jí shì]

【解释】踵:脚后跟;旋踵:旋脚之间,形容极短的时间;逝:过去。转身就不见了。形容消失得非常快。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吴起传》:“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

3、少纵即逝[shǎo zòng jí shì]

【解释】纵:放;逝:消失。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形容时间或机会等很容易过去。

【出处】宋·苏轼《文与可画画云当谷偃竹记》:“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示例】夫急流汹涌,少纵即逝,此岂能深思长计时哉!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二

4、一击即溃[yī jī jí kuì]

【解释】溃:溃败。刚一交战就立即溃败。指军队缺乏战斗力。

【示例】陈长捷急派总预备队保安师增援,被解放军一击即溃,败下阵来。 ——刘凤舞《民国春秋》第三十四章

5、召之即来,挥之即去[zhào zhī jí lái,huī zhī jí qù]

【解释】召:召唤。挥:摆手。手一召就来,手一摆就去。形容非常听从指挥。

【出处】老舍《老舍自传》第六章第五节:“无关紧要的人物一律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毫不客气。”

【示例】我们保证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绝对服从指挥。

6、一呼即集[yī hū jí jí]

【解释】呼:呼唤;集:聚集。呼唤一声,人们就聚集到一起。

【出处】宋·罗大经《鹤林玉露·甲编·民兵》:“盖五代以前,兵寓于农,素习战斗,一呼即集。”

【示例】恰好安排,一呼即集,非“河下佣”而何? ——清·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下

7、一触即溃[yī chù jí kuì]

【解释】指军队士气涣散,跟敌人一接触就崩溃。

【出处】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一章:“奕山与奕经同样,经过轻举妄动,一触即溃、丧胆、乞降三个程序,结束了浙江军事。”

【示例】胡宗南派到河南的几个师,也是一触即溃。 ——毛泽东《学习和时局》

8、先即制人[xiān jí zhì rén]

【解释】制:控制。先下手取得主动就可制服对方。泛指做事应先争取主动。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吾闻,先即治人,后则为人所制。”

9、事宽即圆[shì kuān jí yuán]

【解释】谓遇事只要从容对待,就能圆满解决。款,宽缓。同“事款则圆”。

【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四十四回:“只怕事大难回,所以踌躇延捱……事宽即圆,支得他去,再可商量。”

【示例】秋鸿道:“哭也没用,事宽即圆。” ——清·佚名《明珠缘》第十五回

10、一目即了[yī mù jí liǎo]

【解释】目:看。一眼就看得很清楚。

【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七:“见得道理透后,从高视下,一目了然。”

11、摇笔即来[yáo bǐ jí lái]

【解释】不用多思索,一动笔就写出来了。形容写文章快。

【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论人言可畏》:“然而中国的习惯,这些句子是摇笔即来,不假思索的。”

12、非此即彼[fēi cǐ jí bǐ]

【解释】非:不是;此:这个;即:便是;彼:那个。不是这一个,就是那一个。

【示例】这种非此即彼的判断不十分准确。

13、一拍即合[yī pāi jí hé]

【解释】拍:乐曲的段落,也称打拍子。一打拍子就合于乐曲的节奏。比喻困情意相投或有利害关系,一下子就说到一起或结合在一起。

【出处】清·李绿园《歧路灯》第十八回:“古人云:‘君子之交,定而后求;小人之交,一拍即合。’”

【示例】既然我们一拍即合,所见略同,我也不瞒你。 ——陈登科《赤龙与丹凤》第一部十八

14、招之即来[zhāo zhī jí lái]

【解释】一招手就过来。比喻随时听众召唤。也比喻指挥自如。

【出处】宋·苏轼《王仲仪真赞序》:“至于缓急之际,决大策,安大众,呼之则来,挥之则散者,惟世臣,巨室为能。”

【示例】况且乎,这些教书先生本觉得可以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还有甚么顾惜呢。(清·云江女史《宦海钟》第二回)

15、有一利即有一弊[yǒu yī lì jì yǒu yī bì]

【解释】弊:弊病,害处。在这一方面有好处,在另一方面就会有坏处。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46回:“天下事有一利即有一弊,那里有没有弊病的道理。”

16、触而即发[chù ér jí fā]

【解释】触:碰;即:就。原指把箭扣在弦上,拉开弓等着射出去。比喻事态发展到了十分紧张的阶段,稍一触动就立即会爆发。

【出处】清·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三:“积数千年民族之精髓,递相遗传,递相扩充,其机固有磅礴郁积,一触即发之势。”

17、舍近即远[shě jìn jí yuǎn]

【解释】放弃近的,谋求远的。同“舍近务远”。

【出处】《孙子·九地》“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唐·杜牧注:“易其居,去安从危;于其途,舍近即远。士卒有必死之心。”

18、召之即来[zhào zhī jí lái]

【解释】召:同“招”。一经召唤立即就来。形容唯命是从。

【出处】宋·辛弃疾《沁园春》:“麾之即去,招亦须来。”

【示例】我不想你成为召之即来的人。

19、招之即来,挥之即去[zhāo zhī jí lái,huī zhī jí qù]

【解释】一招手就过来,一挥手就离去。比喻随时听众召唤。也比喻指挥自如。

【出处】宋·苏轼《王仲仪真赞序》:“至于缓急之际,决大策,安大众,呼之则来,挥之则散者,惟世臣,巨室为能。”

【示例】况且乎,这些教书先生本觉得可以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还有甚么顾惜呢。(清·云江女史《宦海钟》第二回)

20、若即若离[ruò jì ruò lí]

【解释】若:好像;即:接近。好像接近,又好象不接近。①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②形容事物含混不清。

【出处】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六章:“后生在后边跟随,若即若离,并不言语。”

【示例】他的书虽然和《了凡纲鉴》也有些相合,但大段又很不相同,若即若离,令人不知道讲起来应该怎样拉在一处。 ——鲁迅《彷徨·高老夫子》

21、闻呼即至[wén hū jí zhì]

【解释】闻:听到;呼:呼唤;即:立刻;至:到。听到呼唤立刻就到。形容动作迅速。

【出处】《梁书·陈庆之传》:“高祖性好棋,每从夜达旦不辍,等辈皆倦寐,惟庆之不寝,闻呼即至,甚见亲赏。”

【示例】此时已及黄昏,树德正在饮酒,闻呼即至。 ——清·俞万春《荡寇志》第一百二十九回

22、俯拾即是[fǔ shí jí shì]

【解释】俯:低头,弯腰;即:就。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

【出处】唐·司空图《诗品·自然》:“俯拾即是,不取诸邻。”

【示例】松树林里,松果密密麻麻落在地上,俯拾即是。

23、有话即长,无话即短[yǒu huà jí cháng,wú huà jí duǎn]

【解释】讲的多就多讲,讲的少就短讲。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十四回:“有话即长,无话即短,不觉过了一月有余。看看是十一月天气,连日朔风紧起,四下里彤云密布,又早纷纷扬扬飞下一天瑞雪来。”

【示例】有话即长,无话即短,不觉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又在王主人家住了半年之上。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八

24、瞬息即逝[shùn xī jí shì]

【解释】瞬:一眨眼;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极短时间;逝:消逝。形容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消逝了。

【示例】但这破绽瞬息即逝,待得见到破绽,破绽已然不知去向,决计无法批亢捋虚攻敌之弱。 ——金庸《笑傲江湖》第三十六回

25、麾之即去[huī zhī jì qù]

【解释】命令他走就离开。形容服从指挥,听候调遣。

【出处】宋·辛弃疾《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勿使近》词:“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之须来。’”

【示例】此时招之使来,他日不能麾之即去。 ——清·夏燮《中西纪事》第20卷

26、转眼即逝[zhuǎn yǎn jí shì]

【解释】过得很快。

【示例】人生苦短,转眼即逝,好好珍惜。

27、有触即发[yǒu chù jí fā]

【解释】触:碰;即:就。原指把箭扣在弦上,拉开弓等着射出去。比喻事态发展到了十分紧张的阶段,稍一触动就立即会爆发。

【出处】清·陈洵《海绡说词·忆旧游送人犹未苦》:“言是伤春,意是忆别,此恨有触即发,全不注在澹翁也。”

【示例】讵合肥欲施其一网打尽之计,是以有触即发,为徐树铮之故,为安福部之故。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一百十七回

28、弃同即异[qì tóng jí yì]

【解释】①指抛弃同姓同族而亲近异姓异族。②丢掉共同之说而接近新奇之说。

【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吉也闻之,弃同即异,是谓离德。”

【示例】传闻而欲伟其事,录远而欲详其迹,于是弃同即异,穿凿傍说,旧史所无,我书则传。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史传》

29、一蹴即至[yī cù jí zhì]

【解释】蹴:踏;至:达到。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出处】宋·张载《李慎同治九年本张子全书序》:“因文山而获见倭艮峰先生,得读所著为学大旨,始知圣人之道如日用饮食之不可一日或离,而从事之久,则趣益深,理益明,又不容以一蹴而至也。”

【示例】除非插翼能飞,否则即使绝世轻功,也绝不能一蹴即至。 ——梁羽生《狂侠天娇魔女》第四十三回

30、黎明即起,洒扫庭除[lí míng jí qǐ,sǎ sǎo tíng chú]

【解释】黎明:天刚亮;庭:厅堂;除:台阶。天刚亮就起来,打扫庭堂院落。指治家过日子很勤谨。

【出处】明·朱伯庐《治家格言》:“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31、一触即发[yī chù jí fā]

【解释】触:碰;即:就。原指把箭扣在弦上,拉开弓等着射出去。比喻事态发展到了十分紧张的阶段,稍一触动就立即会爆发。

【出处】清·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三:“积数千年民族之精髓,递相遗传,递相扩充,其机固有磅礴郁积,一触即发之势。”

【示例】共产党主张成立联合政府,就为罅内战。现在蒋介石拒绝了这个主张,致使内战有一触即发之势。 ——毛泽东《评蒋介石发言人的谈话》

32、呼之即至,挥之即去[hū zhī jí zhì,huī zhī jí qù]

【解释】呼:召唤;即:就,立刻;挥:挥手。叫他来就来,叫他走就走。形容任意使唤支使。

【出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60回:“潘金莲房中,养着一只白狮子猫儿……呼之即至,挥之即去,妇人常叫他雪贼。”

33、色即是空[sè jí shì kōng]

【解释】佛家语。指世家一切色法(物质)的本性(内在真实性)都是空无所有。

【出处】明·伏雌教主《醋葫芦》第12回:“本庵法名,向以‘色即是空’四字为则,如前岁收的几个小徒。”

【示例】一入佛门,色即是空。

34、不即不离[bù jí bù lí]

【解释】即:接近,靠近;离:疏远,离开。指对人既不接近,也不疏远。多指对人似亲非亲、似疏非疏的关系。

【出处】唐·罽宾《圆觉经》卷上:“不即不离,无缚无脱”

【示例】刘本人打着保境安民的旗号,隐隐地以湖北的政治中心自命,对于南北两方都采取着不即不离的态度。 ——郭沫若《革命春秋·北伐途次》

35、呼之即来,挥之即去[hū zhī jí lái,huī zhī jí qù]

【解释】即:就,立刻;挥:挥手。叫他来就来,叫他走就走。形容统治阶级对下属或奴才的任意使唤。

【出处】宋·苏轼《王忠仪真赞序》:“至于缓急之际,决大策,安大众,呼之则来,挥之则散者,唯世臣巨室为能。”

【示例】她不想成为他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