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陈沆

近代诗人。原名学濂,字太初,号秋舫。湖北蕲水(今浠水)人。出身于下层官僚家庭。嘉庆十八年(1813)中举,二十四年(1819)中进士一甲一名,授翰林院修撰。道光初年曾充广东乡试正考官、礼部会试同考官,官终四川道监察御史。陈沆卒年,《清史列传》记为道光六年(1826)。周锡恩撰《陈修撰沆传》,则言年四十一,当为道光五年(1825)。

陈沆于嘉庆后期至道光初年“以诗文雄海内”(周锡恩《陈修撰沆传》)。他对龚自珍十分倾倒,称其所著古文为“奇宝”(陆献《简学斋诗存跋》),又与魏源为“讲学最契之友”,“有所作必互相质难,期达于精而后已”(陈曾则《先殿撰公诗钞后序》)。他著《诗比兴笺》,着意推求古人通过比兴手法言志讽世之意,主张“文字非苟作,有物乃足尊”(《杂诗》)。

陈沆的诗较富有现实内容,反映了嘉庆年间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如《朝城》、《河南道上乐府四章》、《濮州道中》、《兰阳渡》等,揭示了吏治的腐败,民生的凋敝,贯穿着作者济世悯民的胸怀。赠答之作,也富有真情实感。不过由于作者中年以后锐意朱熹之学,诗作多有性理色彩。

陈沆的诗既不墨守古人,也不随俗转移,其诗造意刻苦而出以自然,语言琢炼而达于质朴,才情流溢而气韵沉深。陈衍论道光以来诗学时,将陈沆列为“清苍幽峭”一派之首,说他用人人能识之字、能造之句,经匠心熔铸,“遂无前人已言之意,已写之景,又皆后人欲言之意,欲写之景。当时嗣响,颇乏其人”(《石遗室诗话》卷二),指出了他在晚清诗发展中的地位。

陈沆今传《简学斋诗存》4卷、《简学斋诗删》4卷,共收诗 360余首,《蕲水县志》卷二十二《艺文志》录《咏史乐府》13首,为集外诗。其《白石山馆诗》则是作者手录诗稿的复印,其诗均见《诗存》。此外有《简学斋赋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