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Changsha Huizhan
1939年9月至1942年1月,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在长沙地区进行的三次会战。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日本为了配合德、意两国的战争攻势,在中国掀起新的军事行动,接连发动三次长沙大战,主要目标均在夺取长沙。
第一次长沙会战亦战“赣湘会战”,战役从1939年9月至10月。日军侵占武汉、南昌后,为巩固和扩大其占领区,企图歼灭中国第九战区主力于湘北、赣北地区。在第十一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指挥下,调集四个师团、两个支队及航空兵、海军各一部,约十万人,从赣北、鄂南、湘北三个方面向长沙发动进攻。中国第九战区代理司令长官薛岳率三十多个师,近四十万兵力,以一部配置在赣北、鄂南阻止进犯之日军;主力于湘北方面,以逐次抵抗消耗日军,挫败其进攻。9月13日,赣北方面靖安、奉新之敌首先向西猛进,被守军阻于修水地区。鄂南日军于9月22日分别由通城、长沙坪等地南犯,于9月底先后进占平江、长寿街、献钟等地,以策应湘北南下之日军的行动。湘北方面系日军主攻方向,于 9月18日发动正面攻势,23日突破新墙河防线,26日主力强渡汨罗江,28日抵达长沙外围。中国军逐次撤退,并在两翼伏击日军。日军察觉其湘北南下长驱直入之部队,左翼暴露,受到威胁,交通线过长难以保障,为避免陷入不利态势,遂于10月3日向新墙河以北后撤。中国军队乘日军撤退之机实施反攻,分别向青山市、福临铺、金井及三姊桥等地追击,先后克复该地,至10月14日日军退至原阵地。此役是中国军队自抗战以来首次用武力迫使日军回复到战前原态势的一次战役。
第二次长沙会战从1941年9月至10月。日军为了再次打击中国第九战区的主力,于 9月初以第十一军司令官阿南惟畿指挥四个师团、两个支队和航空兵、海军各一部,约十二万人,由岳阳以南向长沙地区发动第二次进攻。中国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指挥十四个军、近三十万兵力,计划在湘北方面诱敌主力于汨罗江以南金井、福临铺、三姊桥以北地区,反击而歼灭之。9月6日,日军为掩护其主力集中展开并隐蔽主要方向的企图,以一部向临湘以南的大云山地区进犯,守军顽强抵抗,直至17日未获进展。18日,日军正式发起进攻,分多路强渡新墙河,守军在给敌一定杀伤后遂后撤转至侧翼阵地。26日,日军主力向长沙猛攻。次日,日本伞兵在长沙东北部降落。28日,日军一部突入长沙市区,另一部于29日进入长沙以南,侵入株洲。中国军队顽强反击,并有一部乘日军在武汉方面兵力空虚,向武汉以西的宜昌一线进击,日军被迫于10月1日由长沙向北撤退,9日退回新墙河以北地区。至此,恢复了战前态势,第二次长沙会战结束。
第三次长沙会战从1941年12月至1942年1月。日军为防止中国军队策应广九路香港方面的作战,以第十一军司令官阿南惟畿指挥四个师团、三个旅团(支队),约十二万兵力,发动第三次长沙会战。薛岳指挥十四个军共三十七个师的兵力,采用“后退决战”、“争取外翼”的作战方针,将日军诱至长沙附近四面包围,并切断其后路。12月24日,日军分数路强渡新墙河南犯,中国守军顽强阻击,节节抵抗,然后向东部和南部山地转移。29日,中国军队第二线兵团从鄂、桂、粤三省源源开至战场,使中国军队保持着外线挺进的有利态势。1942年1月1日,日军向长沙外围守军发起猛烈攻击,守军英勇抵抗。预备十师葛先才团与敌激战两日,最后连伙伕、马伕都上阵与敌肉搏,保往了修械所阵地,全团幸存者仅五十八人。1月4日,第九战区组织全线反攻,日军溃逃,至16日日军撤至新墙河以北地区,双方恢复原态势。
长沙会战是太平洋战争开始后盟国的第一次大捷。英美舆论纷纷赞扬,英国《泰晤士报》发表社论说:“12月7日以来,同盟军唯一决定性的胜利系华军的长沙大捷。”
- 参考书目
- 罗焕章等:《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军事科学出版社,北京,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