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蛛形纲

节肢动物门螯肢动物亚门最大的1纲,包括蜘蛛、蝎和蜱螨等,蛛形类的身体分成前体和后体。前体由 6节组成,背面通常包以一块坚硬的背甲,腹面有一块或多块腹板,或被附肢的基节遮住。后体部由12节组成,除蝎类以外,大多数蛛形纲动物的腹部不再分成明显的两部分,并且体节有合并的趋势。螨类的腹部与前体已合而为一。全世界已知约 5万多种,绝大多数陆生,仅少数螨类及一种蜘蛛为水栖。蛛形纲动物单眼不超过12个。前体有6对附肢。螯肢在口的前方, 2~3节,钳状或非钳状。触肢6节,钳状或足状。步足7节。跗节末端有爪。蜘蛛的后体与前体之间通过腹柄而相连。后体通常无附肢。雌雄异体。生殖孔开于后体第2节的腹面。

营养

大多数蛛形纲的种类为肉食性,在取食时,部分先行体外消化,即当捕获猎物时,先以触肢和螯肢将其杀死和撕碎,然后吐出由中肠分泌的消化酶,使部分食物在体外消化后再送到口前腔。食物从口进入前肠的咽和食道后,再从食道进到中肠。中肠壁有分泌细胞和吸收细胞。分泌细胞产生体外消化酶,在食物到中肠后继续完成消化。吸收的养料多贮藏在盲管周围的间细胞内。中肠伸展到腹部的后部,经短肠(即后肠)而通向肛门。

排泄

排泄器官为基节腺和马氏管,有些种类二者兼有,或仅具其一。基节腺位于前体部的两侧,为一薄壁的圆形囊,浸于血液,从四周的血中收集废物,经过一条盘曲的管,开口于附肢的基节。基节腺由胚胎的体腔囊衍生而成,不超过4对。马氏管1~2对,位于中肠后部与后肠相接处。来自血液的废物透过管壁,排到肠内。

神经系

除较原始的蝎类外,神经系高度集中。脑位于食道上方,由原脑和后脑组成。原脑有视中枢和视神经,后脑有神经通到螯肢。中枢神经系的其余部分在食道下方。蛛形纲中许多目的种类,原来位于脑部和腹部的大多数或全部神经节向前移,而与触肢节的食道下神经节合并。

多数蛛形类有 3种感觉器:感觉毛、眼和缝感觉器。感觉毛布满整个体表,附肢上尤其多。感觉毛中有一类叫听毛,纤细而长,基部扩大成一小球,坐在一个窝内,并有神经相通,能感受极微弱的震动和气流。各种蛛形类的眼都相似。角膜和晶体合在一起,系角质层的加厚部分。晶体的下方是一层叫做玻璃体的真皮细胞,再下面是由感光细胞组成的视网膜层。视网膜后面还有视网膜后膜。感光细胞或向着光源(直接眼),或向着视网膜后膜(间接眼)。间接眼的视网膜后膜为反光色素层。有的蛛形类只有某一类眼;但有许多种类(如蜘蛛)两种眼都具备。缝感觉器是在角质层上的一个缝状窝,缝隙处有一极薄的膜遮覆,膜下面与一个感觉细胞通出来的毛状突起相接触。缝感觉器的数量可能很多,有的单个,有的成群称作琴形器。大多数蛛形类的身体和附肢上都有。有的蜘蛛多达 3000个,其中约半数为成群的。这种感受器能对外骨骼张力的细微变化作出反应,并有本身感受和探测震动的功能。

呼吸

蛛形纲动物用书肺或气管呼吸,有的两者兼备。书肺较原始,可能由书鳃变化而来,结构很相似,不过书肺在体内,适于陆上呼吸,成对,位于腹部的腹面。蝎的书肺多至4对,各在一个腹节上。书肺由腹部腹壁内陷成一囊而成,一侧的囊壁又折成许多叶状瓣,叠成书页状,因而得名。血液由腹血窦流入瓣内。由书肺孔进入的空气通入两瓣之间的空隙,进行气体交换。不形成皱褶的一侧囊壁则形成一个气门室,气门室向内通向瓣间的空隙,向外通书肺孔。有的在气室背面有肌肉,收缩时气室扩张,书肺孔打开;但大多数借助气体的扩散而通气。气管系与昆虫的相似,但起源不同,一般认为它较书肺损失水分少。只用气管呼吸的种类,循环系在运输氧方面不起多大作用。相反,有书肺的蝎和许多种蜘蛛的血中有呼吸色素──血青蛋白。

循环

心脏几乎全在腹部前半。低等种类的心分节,与腹部的分节相对应,每节一对心孔。蝎的心分7节,但在不同类群有不同程度的退化,某些螨类甚至完全消失。心向前通出一条大的前主动脉到前体,一条小的后动脉到腹部的后半部,从心脏的每一节通出一对小的腹动脉。小动脉的血液最终流入组织间隙,然后汇集到腹血窦,与书肺相接触,再经一或数对静脉管流回围心窦。

生殖

雌孔和雄孔通常都在第8体节(即第2腹节)的腹面。生殖腺单个或成对。许多蛛形类以精包间接传送精子。蜘蛛、蝎、伪蝎等类的雄性有求偶行为,而且不同类有不同的形式。盲蛛和避日蛛没有婚舞。有的种类产卵后母体不加保护,或在子代孵化前已经死去,但有的种类有保护幼体或卵囊的行为。

分布与生态

蛛形类一般不扩散。蝎只要有充足的食物,就不迁往远处。但蜘蛛中少数种类有飞航的习性。夏季,果树螨类可附在过往昆虫的足上迁移。伪蝎偶而可附在蝇、盲蛛或其他动物的足上。这可能是由于饥饿而迁往食物丰富的场所。蛛形类的耐饥力很强,蝎能耐饥14个月,一种管网蛛能耐饥26个月,一种球腹蛛能耐饥30个月。

蛛形类不喜酷热,常隐蔽在石块或树叶下,或营穴居生活,多在夜间出来活动。织网的蜘蛛角质层较厚,个体较大,一般色泽较艳丽。隐蔽在石头、树叶下或洞穴中的种类角质层较薄,不能在干热的环境中生活,也不能作远距离旅行。有几种蝎只能在潮湿处生存,并要喝水。盲蛛也经常喝水。伪蝎在干燥环境中很快就死亡。但是在炎热的沙漠里,有几种蝎和盲蛛由于体表有一层蜡,能够很好地保存水分以维持生存。

蛛形类的地理分布可分 4个类型:

(1)连续分布在热带、亚热带的,如蝎、避日蛛、无鞭类、有鞭类以及蜘蛛目的捕鸟蛛;

(2)不连续分布在热带、亚热带的,如须脚类、节腹类、裂盾类和蜘蛛目的古蛛科;

(3)从热带分布到温带的,如盲蛛、伪蝎、螨和大多数蜘蛛目的种类;

(4)分布到两极的,某些蜘蛛、盲蛛和螨类。

在珠穆朗玛峰6700米处发现的跳蛛可能是世界上分布最高的动物。

分类

蛛形纲可分为 4亚纲16目,其中现生种类计3亚纲11目(见图)。

图

广腹亚纲(Latigastra):蝎目(Scorpiones),伪蝎目(Pseudoscorpiones),盲蛛目(Opiliones=Phalangida),古怖目(Architarbi),蜱螨目(Acarina)。

胸口亚纲(Stethostoma):联足目(Haptopoda),后足目(Anthracomarti)。

单独亚纲(Soluta):角怖目(Trigotarbi)。

柄腹亚纲(Caulogastra):须脚目(Palpigradi=Microthelyphonida),有鞭目(Uropigi=Thelyphonida,HaploPeltida),裂盾目(Schizomida=Schizopeltida),奇基目(Kustarachnae),无鞭目 (Amblypygi=Phryni-chida),蜘蛛目(Araneae=Araneida),节腹目 (Rici-nulei),避日目(Solifugae=Solpugida)。

有的学者把有鞭目、裂盾目和无鞭目合成一个脚须目。其中古怖目、联足目、后足目、角怖目和奇基目 5类为已灭绝的种类;须脚目、无鞭目和节腹目3目迄今在中国尚未发现。

蛛形纲动物是陆生螯肢动物,用书肺呼吸空气。书肺与肢口纲的书鳃同源,但已演变为适应陆上生活的呼吸器,与外界仅以成对的裂缝相通。鲎(肢口纲剑尾目)的发达的腹部附肢在蛛形类已极度退化,仅在蝎和蜘蛛保留一部分,但已变化为特殊的结构,如栉板或纺器。由于蝎的书肺与鲎的书鳃在组织学上十分接近,人们认为蝎是蛛形纲中最原始的类群。

经济意义

蛛形纲中不少种类捕食害虫,在保持生态平衡上有一定的作用。蝎和蜘蛛中的某些种类可作药材。蜱螨是许多动植物的寄生虫;蝎、伪蝎和蜘蛛的毒液可能伤害或致死人畜。

参考书目
    内田亨:《蛛形綱動物系统分類学》7(中A),中山書店,東京,1966。T. Savory, Arachnida,Academic Press,London,New York,1964.R. D. Barnes, Invertebrate Zoology, Saunders College,Philadelphia,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