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Jingangjing
[外文]:Vajracchedi噚ā-prajā-pāramitā-sūtra
佛教经典。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最早由后秦鸠摩罗什于弘始四年(402)译出。1卷。以后相继出现 5种译本:
(1)北魏菩提流支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2)南朝陈真谛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3)隋达摩笈多译《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4)唐玄奘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即《大般若经》的第九会);
(5)唐义净译《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另外,还有藏文、满文译本等。
此经以一实相之理为体,以无住为宗,以断疑为用,以大乘为教相。卷末四句偈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被称为一经之精髓。意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空幻不实,“实相者则是非相”,认为应“远离一切诸相”而“无所住”,即对现实世界不执着或留恋。由于此经以空慧为体,说一切法无我之理,篇幅适中,不过于浩瀚,也不失之简略,故历来弘传甚盛,特别为惠能以后的禅宗所重。
《金刚经》梵文本在中国、日本、巴基斯坦、中亚等地都有发现,中国吐鲁番等地并有和阗、粟特等文字的译本出土。此经传入西方后曾被译成多种文字。1837年修弥笃根据藏译首次译成德文,1881年F.马克斯·缪勒将汉文、日文及藏文译本加以校订,译成英文,收入《东方圣书》第49卷。1957年爱德华·康芝又再次译成英文,收入《罗马东方丛书》第 8卷。达尔杜根根据梵文并对照中国满文译本,译为法文。日本宇井伯寿、中村元等曾多次译成日文。
释论甚多。在印度,除弥勒所造八十偈释本之外,尚有无著《金刚般若论》 2卷,世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3卷, 功德施《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取著不坏假名论》2卷。另有师子月、月官等亦撰有论释,但无汉译本。 中国从东晋、隋唐直至清末民初,各家撰述不绝。主要有:后秦僧肇《金刚经注》1卷;隋吉藏《金刚经义疏》4卷(一作6卷),智《金刚经疏》1卷;唐慧净《金刚经注疏》3卷,智俨《金刚经略疏》2卷,窥基《金刚经赞述》2卷,惠能《金刚经解义》2卷、《金刚经口诀》1卷,宗密 《金刚经疏论纂要》2卷;宋子璿 《金刚经同刊定记》4卷;清徐槐廷《金刚经解义》2卷;近人丁福保《金刚经笺注》等。日本则有空海《金刚经解题》1卷,法树《金刚经诸译互证》3卷,光谦《金刚经破空论俗谈》1卷, 楞伽道人《金刚经讲义》1卷等(见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