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laodong shengchanlü
[外文]:labour productivity
劳动者的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的效率。通常是用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计算,或者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计算。劳动生产率同单位时间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成正比,而同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反比。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还可以用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推动的生产资料的相对量来表示。它同一定量劳动所推动的生产资料量成正比,而同推动一定量生产资料所必需的劳动量成反比。马克思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正是在于:活劳动的份额减少,过去劳动的份额增加,但结果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总量减少;因而,所减少的活劳动要大于所增加的过去劳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290页)。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活劳动的节约。因此,在商品生产条件下,劳动生产率同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而同单位产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劳动生产率按其计算的范围可分为:
(1)个别劳动生产率。包括个人劳动生产率和企业劳动生产率。前者按个别劳动者的劳动耗费来计算;后者按个别企业的劳动耗费来计算。
(2)社会劳动生产率。是以全社会为单位来计算单位产品所耗费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量。
劳动生产率按其决定的条件可分为劳动的社会生产率和劳动的自然生产率。前者是指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所决定的生产率,后者则是指由劳动的自然条件所决定的生产率。马克思说:“在农业中(采矿业中也一样),问题不只是劳动的社会生产率,而且还有由劳动的自然条件决定的劳动的自然生产率”(同前,第25卷,第864页)。由于劳动的自然生产率不同,同量劳动会生产出较多或较少的产品或使用价值。这种差额,在商品生产条件下会形成级差收入,在土地私有制下则会形成级差地租。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具体说,决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要素主要有:劳动者的熟练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状况,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方式,经营管理的水平以及自然条件等。其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居于重要地位,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显示其主要的决定作用。人类历史上每一次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都是与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相联系的。从18世纪产业革命以来,这种作用越来越明显。据统计,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业发达国家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约有60~80%是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取得的。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有着不同的情况和意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各个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竞相采用新的技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商品的个别价值,以取得超额剩余价值;各个资本家竞相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这种发展是有限制的,因为资本家只有在增加剩余价值的限度内才会采用新技术,否则他宁愿维持现状,甚至阻碍新技术的应用。同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资本家来说,是进行资本积累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劳动者来说,则会造成失业,这就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以及由此而产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使社会生产力遭到破坏。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消灭了剥削和压迫,劳动者成了生产资料的主人,可以充分发挥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对社会主义来说,提高劳动生产率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列宁说:“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资本主义造成了在农奴制度下所没有过的劳动生产率。资本主义可以被彻底战胜,而且一定会被彻底战胜,因为社会主义能造成新的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列宁全集》第29卷,第388页)。只有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才能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并为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创造必要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