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Ji Xianlin
中国语言文字学家、历史学家。山东省清平县(现属临清市)人。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5年赴德国入哥廷根大学,主要攻读梵文、巴利文、印度古代俗语、吐火罗文等印度及中亚古代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兼任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现任北京大学南亚东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等职。
季羡林最初主要从事印度古代语言的研究。他在德国完成的博士论文《〈大事〉偈颂中的动词变位》以及后来在国外发表的一系列类似的论文,运用比较语言学的方法对现存的古代佛教经典进行对比和分析,根据佛教语言各种形态变化来判定这些经典产生的地点、年代以及它们在印度和中亚的流传状况。他在这一学术领域多有创见,某些研究成果具有开拓性。有关论文已收入《印度古代语言论文集》和《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两书。在研究文献和语言的基础上,他进一步开展对印度史和佛教史的研究,发表的有关佛教史的论文对原始佛教、大乘佛教的起源、大乘上座部、提婆达多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商人与佛教》一文曾在第16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上宣读。他翻译了多种印度古典文学作品。在翻译著名史诗《罗摩衍那》的同时,写成《罗摩衍那初探》一书,除论述史诗的文学史内容外,对印度古代史的一些重要问题,如印度封建社会的特点、分期、土地占有形式等,也提出了精辟的意见。他在中印文化交流史的研究方面颇有建树,提出了中外文化双向交流的观点,有关论文已收入《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他长于考据,代表著作有《列子与佛典》、《浮屠与佛》和以他为首集体完成的《大唐西域记校注》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