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吐铁
名称出处:《食物本草》
概况异名:泥螺(《纲目》),麦螺、梅螺(《闽中海错疏》),土螺(《医林纂要》)
基源:为泊螺科动物泥螺的肉。
原动物:泥螺Bullacta exarata(Philippi)
历史:本品载于《食物本草》:“吐铁,生海中,螺属也。大如指顶者则有脂如凝膏,色青,外壳亦软,其肉色黑如铁,露吐壳外……。”《纲目拾遗》:“吐铁,能润喉燥生津。余庚申岁二月,每患燥火,入夜喉因干燥,舌枯欲裂,服花粉生津药,多不验,一日市售吐铁,食之甘,至夜咽干亦愈,可知生津液养脾阴之力大也。”今沿海居民用其治肺结核甚效。
形态:贝壳呈长圆方形,高10~19mm,宽7~14mm,质薄而脆,幼时白色透明,大时呈黄色,不透明;螺旋部不凸出,壳面平滑,具有许多细致的环纹和纵纹;壳口广大,长度与壳高相等。体柔软,长约40mm,宽约15mm,长方形,不能完全缩入壳内;色灰黄或红黄色,皮肤稍透明。前端有头盘,大而肥厚,呈履状,前端微凹,后端略分为两叶,被履贝壳前端的一部分。眼退化,埋藏于头盘的皮肤中。外套膜不发达,为壳所遮盖,其后变成肥厚的叶片,一部分转向贝壳的背面。足的跖面广大,前端圆,后端略成截形,约占身体全长的3/4,两侧足肥大,其边缘及头盘的后端,各遮蔽贝壳的一部分。
生境与分布:生活在海湾内的潮间带底质含泥沙较多、底栖硅藻丰富的泥沙滩上。中国沿海均有分布,尤以东海为多。
生药采集:5~9月间,于海滩上捕取。
药性性味:甘、咸,寒。 ①姚可成《食物本草》:“咸,寒。” ②《本草从新》:“甘、酸、咸,寒。”
功效:补肝肾,益精髓,明目,生津,润燥。
主治:咽喉炎,肺结核,视物不清。 ①《本草从新》:“补肝肾,益精髓,明耳目。” ②《医林纂要》:“除烦醒酒。” ③《纲目拾遗》:“润喉燥,生津。” ④《山东药用动物》:“有补肝肾、益精髓,润肺、明目、生津的功能。治咽喉炎,肺结核。” ⑤《中国动物药》:“补肝肾,益精髓,润肺,生津,明目。治咽喉肿痛,肺结核,视物不清等。”
用法用量:内服:盐、酒渍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