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人参芦
名称出处:《本草蒙筌》
概况异名:竹节参(《本经逢原》)。
基源: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人参的芦头,即根茎。
原植物:人参 Panax ginseng C.A.Mey.(Panax schin-seng Nees)
余项参见“人参”条。
化学性质含人参皂甙-Ro、-Rb1、-Rb2、-Rc、-Rd、-Re、-Rf、-Rg1、-Rg2[1~3]。
参考文献[1] 中草药 1984;15(1):18 。[2] 中国中药杂志 1989;14(10):52 。[3]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1987;13(2):182。
药性性味:甘、苦,温。 ①《本草蒙筌》:“甘。” ②《纲目》:“苦,温。”
功效:涌吐,升阳。
主治:虚人痰壅胸膈,气陷泄泻。 ①《本草蒙筌》:“发吐痰沫。虚羸老弱,痰壅,难服藜芦,用此可代。” ②《本经逢原》:“盐哮用参芦涌吐最妙。”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或研末。
医药家论述①张璐《本经逢原》:“参芦能耗气,专入吐剂,涌虚人隔上清饮宜之。江右人称为竹节参,其治泻利脓血,崩带精滑等证,俱无妨碍。如气虚火炎,喘呕嗽血,误用转剧。昔人用以涌吐者,取其性升,而于补中寓泻也”。 ②张德裕《本草正义》:“凡泄泻日久,阳气下陷,参芦加入应用药中,颇有功效。若滞下脓血,而温热未清,则不可升也。”
声明: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