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合欢皮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异名:合昏(《唐本草》),夜合(《国经本草》),夜欢花(《本草衍义》),绒树(《植物名实图考》)
基源:为豆科合欢属植物合欢的皮。合欢属全世界约100种,中国约有17种。
原植物:合欢Albizzia juNbrissin Dumz/又名绒花树(河南、山东),马缨花(江苏、浙江、四川),芙蓉花(山东)。
历史:本品始载于《本经》,谓:“合欢生豫州河内山谷,树如狗骨树。”《唐本草》载:“此树叶似皂荚及槐,五月花发,红白色,上有丝茸。秋实作荚,子极薄细,所在山谷有之……名曰合昏。”《图经本草》谓:合欢即夜合花也。《群芳谱》谓:“其枝柔弱,叶纤密似槐而小,至暮合合,故名合昏,五月花发,红白色,瓣若丝茸然,至秋而实,作荚极薄细。生益州山谷,今近京各处植之。春初生叶,秋取实,不拘时采皮、叶、花,晒干备用。有安五脏、利心志、轻身明目之功效。”《植物名实图考》称本品为马缨花,“京师呼为绒树,以其花似绒而名。”《纲目》载:夜合俗名萌葛,越人谓之乌赖树,又金光明经谓之尸利树。以上本草记述,与今之所用合欢相一致。
形态:落叶乔木,高可达16m,树冠开展秀丽。小枝具棱,植株被绒毛。托叶线状披针形,早落。二回羽状复叶,羽片4~12(20)对;小叶10~30对,线形至长圆形,长6~12mm,宽1~4mm,偏斜,先端具细刺尖,被缘毛,下面中脉被毛。头状花序着生于枝端,呈圆锥花序状;萼筒状,长约3mm;花冠粉红色,长约8mm,裂片三角形,花丝长约2.5cm。荚果扁,长9~15cm,宽1.5~2.5cm。花果期6~10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39卷,图版23∶1-4)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坡谷地。中国各地均广为栽培也有野生。非洲、中亚、东亚均有分布。北美亦有栽培。
生药栽培:合欢适应性强,耐寒,耐旱。以地势向阳、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湿润的砂壤土为好。用种子繁殖,育苗移栽。在3~4月播种,播前将种子用清水浸泡半天后,按行距33cm开浅沟条播,播幅10~13cm,深3cm左右,每亩用种量约10kg。播后覆土盖草。出苗时,结合松土除草,揭去盖草,并追肥1~2次。至次年秋季休眠后或第3年春季出圃移栽,株行距各3~4m定植,每穴栽苗1株,填土踩紧,浇水定根。成活后注意中耕除草,每年春季或冬季在株旁开沟环施堆肥或厩肥,并覆土培土。
采集:夏、秋间采,剥下树皮,晒干。药材中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鉴别
性状:合欢皮卷曲呈筒状,长40~80cm,厚1~3mm。外表面灰棕色至灰褐色,稍有纵皱纹,有的成浅裂纹,密生明显棕色或棕红色的椭圆形横向皮孔,习称“珍珠疙瘩”,偶有突起的横棱或较大的圆形枝痕,常附有地衣斑,内表面淡黄棕色或黄白色,平滑,有细密纵纹。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呈纤维性片状,淡黄棕色或黄白色。气微香,味淡、微涩、稍刺舌,而后喉头有不适感。以皮细嫩、珍珠疙瘩(皮孔)明显者为佳。
显微 合欢皮横切面:中柱鞘部位有石细胞环带。韧皮部有纤维束,石细胞环带及纤维束旁均有含晶厚壁细胞。皮层及栓内层部位亦有含晶细胞散在。 粉末:米黄色,气微,味涩。 ①纤维及晶纤维大多成束,纤维细长,平直或稍弯曲,直径7~22μm,壁极厚,木化,孔沟较稀,有的初生壁与次生壁分离。纤维束周围的厚壁细胞中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 ②石细胞呈类方形、类长方形、类圆形、类多角形或卵圆形,直径11~56μm,壁极厚,孔沟明显。石细胞群周围有含晶细胞。 ③含晶厚壁细胞呈类方形或类长圆形,直径16~24μm,壁不均匀增厚,微木化或部分木化,纹孔稀少,胞腔内含草酸钙方晶。 ④草酸钙方晶直径至16μm。 ⑤韧皮薄壁细胞壁稍厚,纹孔圆形(径向面观),有的集成文孔域,或壁略呈连珠状增厚(切向面观)。 ⑥筛管分子端壁倾斜,具复筛板,有十数个筛域,作梯状排列。另可见木栓细胞、淀粉粒。(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298)
加工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丝或块于燥。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性质含皂甙、鞣质和异戊二烯(Isoprene)萜类化合物[1,2]。
参考文献[1] J Nat Prod 1984;47(3):547。[2] CA 1987;106:116522h。
药性性味:甘,平; ①《本经》:“甘,平。” ②《本草汇言》:“甘,温平。”
归经:入心、肝、肺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经。” ②《本草再新》:“入心、肝二经。”
功效:解郁安神,活血消肿。
主治:心神不安,忧郁失眠,肺痈,痈肿,瘰疬,筋骨折伤; ①《本经》:“主安五脏,和心志,令人欢乐无忧。” ②《本草拾遗》:“杀虫。” ③《日华子本草》:“煎膏,消痈肿并续筋骨。” ④《纲目》:“和血,消肿,止痛。” ⑤《分类草药性》:“消瘰疬。” ⑥《动植物民间药》:“治咳嗽。” ⑦南川《常用中草药手册》:“治心气躁急,失眠及筋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或入散剂。外用:研末调敷。
临床应用配伍应用:①配白蒺藜,治血虚肝郁,胸胁刺痛。 ②配白蔹、鱼腥草、桔梗,治肺痈。 ③配白芍,治头晕,心悸,失眠,神经衰弱。 ④配阿胶,治肺痿吐血。 ⑤配当归、川芎、赤芍,治跌打损伤,骨折,肿痛等血瘀证。 ⑥配柏子仁、龙齿,治心神不安、失眠。 ⑦配丹参、夜交藤、柏子仁,治失眠,抑郁,胸闷,神经衰弱。
方选与验方 ①合欢饮(《景岳全书》)治肺痈久不敛口:合欢皮、白蔹。2味同煎服。 ②黄昏汤(《千金方》)治咳有微热,烦满,胸心甲错,是为肺痈:黄昏(是合昏皮也)手掌大1片。细切,以水1800ml,煮取600ml,分3服。 ③《百一选方》:“治打扑伤损骨折:夜合树(去粗皮,取白皮,锉碎,炒令黄微黑色)120g,芥菜子(炒)30g。上为细末酒调,临夜服。粗渣罨疮上,扎缚之,此药专接骨。” ④《续本事方》:“治打扑伤损筋骨:夜合树皮120g(炒干,末之),入麝香、乳香各3g。每服9g,温酒调,不饥不饱时服。” ⑤《陕甘宁青中草药选》:“治头晕,心悸,失眠,神经衰弱:合欢皮、炒酸枣仁、五味子、远志各9g,生地黄、夜交藤各15g,茯苓12g。水煎服。”
单方应用:①《本草拾遗》:“治蜘蛛咬疮:合欢皮捣为末,和铛下墨,生油调涂。” ②《中医百症用药配伍指南》:“治跌打损伤:合欢皮研末,黄酒冲服。”
医药家论述①倪朱谟《本草汇言》:“味甘气平,主和缓心气,心气和缓,则神明自畅而欢乐无忧。如俗语云,萱草忘忧,合欢蠲忿,正二药之谓欤。又大氏方,主消痈疽、续筋骨者,皆取其能补心脾,生血脉之功耳。朱丹溪曰:“合欢与白蜡同入膏药中用极效。” ②黄宫绣《本草求真》:“合欢,气缓力微,用之非止钱许可以奏效,故必重用久服,方有补益怡悦心志之效矣,若使急病而求治即欢悦,其能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