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蒴藋
名称出处:《别录》
概况异名:接骨草(《履巉岩本草》),接骨木(《东医宝鉴》),臭草(《草木便方》),英雄草(《分类草药性》),苛草(《天宝本草》),走马箭、赤苓叶(《岭南采药录》),排风草、鸡罅风(《中国药用植物志》),扫地风、八棱麻(《贵州民间方药集》),葛辣、五甲皮、龙州三七(《广西中兽医药用植物》),大臭草(《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七叶麻(《江西民间药草》),马鞭三七、落得打、珍珠连(《浙江民间草药》),秧心草(《四川中药志》),乌鸡腿、水马桑、小接骨丹(《陕西中草药》),走马风(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血满草、大血草、珍珠麻(《云南中草药选》)。
基源:为忍冬科接骨木属植物接骨草的全草或根。
原植物:接骨草Sambucus chinensis Lindl.(S.javanica auct.non Reinw.ex Bl.)
历史:《本经》下品陆英条与《别录》下品蒴藋条的异同问题历代本草学者颇多争议。陶宏景、马志等认为性味不同,生长环境不同,而应为两种。苏敬等认为是同一植物。《证类本草》引《唐本草》陆英条有注云:“此即蒴藋是也,后人不识,浪出蒴藋条。”本世纪六十年代前,植物学与生药学文献记载认为陆英即本种,而蒴藋学名作Sambucus javanica Reinw.ex blume。但七十年代经植物学家考证,认为后者学名为鉴定上的错误,所写学名的定名人非Reinw.ex Blume,至此亦认为二者是同一植物。
形态:高大草本或半灌木,高1~2m;茎有棱条,髓部白色。羽状复叶的托叶状或有时退化成蓝色的腺体;小叶2~3对,互生或对生,狭卵形.长6~13cm,嫩时上面被疏长柔毛,先端长渐尖,基部钝圆,两侧不等,边缘具细锯齿,近基部或中部以下边缘常有1或数枚腺齿;顶生小叶卵形或倒卵形,基部楔形,有时与第1对小叶相连,小叶无托叶,基部1对小叶有时有短柄。复伞形花序顶生,大而疏散,总花梗基部托以叶状总苞片,分枝3~5出,纤细,被黄色疏柔毛,杯形不孕性花不脱落,可孕性花小;萼筒杯状,萼齿三角形;花冠白色,仅基部联合,花药黄色或紫色,子房3室,花柱极短或几无,柱头3裂。果实红色,近圆形,直径3~4mm;核2~3粒,卵形,长2.5mm,表面有小疣状突起。花期4~5月,果熟期8~9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72卷.7页.图版3~5)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300~2600m的山坡,林下、沟边和草丛中,亦有栽种。分布于中国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日本也有分布。
生药栽培:宜阴湿环境,对土壤选择不严,一般深厚肥沃的壤土均可栽培。主要用根茎繁殖,于2月下旬~3月上旬进行。将母株地下根茎挖起,选择粗壮带芽的根茎,剪成长10~20cm小段作种栽。按行距50cm左右开条沟,深10cm,以株距33~40将根茎段平放于沟内,上盖堆肥和草木灰,再覆土压紧。出苗后,结合中耕除草,可用人畜粪水追肥1次。入冬前结合田间清洁进行1次培土。
化学性质全草含绿原酸、黄酮类化合物等[1];从其地上都分分得α-香树脂醇、β-香树脂醇、β-谷甾醇、齐墩果酸、乌苏酸(ursolic acid,含量约0.2%~0.3%,为主要有效成分)[2];叶中含β-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α-香树脂醇棕榈酸酯、乌苏酸和多量硝酸钾[3];种子含氰甙类成分[1]。
参考文献[1] 中草药有效成分的研究.第一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397。[2] 南京药学院学报.1985;16(3):15。[3] GA 1969;70:75067f。
药理①加速骨折愈合 家兔用人工方法造成骨折,外敷落得打(酒调),3日更换1次;并每日服用落得打水煎剂。经4周观察,给药组比对照组肿胀消退快,x线摄片所见,给药组骨痂生长及钙化速度亦快于对照组[1]。 ②消肿 落得打在骨折治疗中有消肿作用。在离体血管灌流实验中,落得打水煎剂对蟾蜍下肢有显著收缩作用。落得打醇糊剂涂敷家兔皮肤,并未增加iv台盼兰引起的皮肤兰染,认为对局部血管无扩张作用。在家兔和小鼠的血管通透性实验中,落得打油膏剂涂敷,有轻度减少毛细血管通透性的作用,为其消肿机制之一。此外,用热板法试验,落得打煎剂灌胃无镇痛作用;用平板法实验,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无抑制作用[2]。
参考文献[1] 天津医药杂志 1962;(5):271。[2] 江西医学院学报 1962;(1):54。
药性性味:甘、酸,温。 ①《别录》:“味酸,温。有毒。” ②《云南中草药选》:“辛、涩,温。” ③《四川中药志》:“味甘、淡,性微温。” ④《全国中草药汇编》:“甘、淡、微苦,平。”
归经:《长沙药解》:“入足厥阴肝经。”
功效:祛风除湿,活血散瘀。
主治:风湿疼痛,肾炎水肿,脚气浮肿,痢疾,黄疸,慢性气管炎,风疹瘙痒,丹毒,疮肿,跌打损伤,骨折。 ①《别录》:“主风瘙瘾疹身痒,湿痹。可作浴汤。” ②《日华子本草》:“疗癞,风痹。煎汤浸,并叶用。” ③《长沙药解》:“疗水肿,逐湿痹,下癥块,破瘀血,洗瘾疹风瘙,敷脚膝肿痛。” ④《分类草药性》:“根,治筋骨痛,两足疼痛,跌打损伤。” ⑤《贵州民间方药集》:“茎叶可利尿,治脚肿胀,除风湿。外用治痈肿,疮疖,蛇虫咬伤。” ⑥《四川中药志》:“根能利尿,消痰降气,治黄疸肿胀,脾胃虚弱和消化不良。” ⑦《上海常用中草药》:“茎叶,发汗利尿。” ⑧《全国中草药汇编》:“根:跌打损伤,扭伤肿痛,骨折疼痛,风湿关节痛。茎叶:肾炎水肿,腰膝酸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服,6~13g(鲜品96~130g);捣汁或浸酒。外用:煎服洗浴或捣敷。
使用注意:江西《中草药学》:“孕妇禁服。”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①《千金方》:“治偏枯冷痹,缓弱疼重,或腰痛挛脚重痹:蒴藋叶火燎,厚安席上,及热眠上,冷复燎之。冬月取根,春取茎,熬,卧之佳。其余薄熨不及蒴藋蒸也。诸处风湿,亦用此法。” ②《梅师集验方》:“治水肿,坐卧不得,头面身体悉肿:蒴藋根刮去皮,捣汁30ml,和酒30ml,暖,空心服,当微吐利。” ③《千金方》:“治脚气初起,从足起至膝胫骨肿疼者:蒴藋根捣碎,和酒糟1g,根0.3g,合蒸热,及热封裹肿上,日2。亦治不仁顽痹。” ④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肾炎水肿,脚气水肿:蒴藋全草12~24g。水煎服。” ⑤《江西民间草药》:“治跌打损伤及骨折疼痛:蒴藋根18g。酒、水各半煎好,滤去渣,加白糖30g,搅和服。” ⑥《云南中草药选》:“治骨折:鲜血满草根皮及叶,共捣烂外敷。” ⑦《江西民间草药》:“治打伤或扭筋肿痛:蒴藋鲜根切碎,同连须葱白、酒酿糟,捣烂敷患处,1日换1次。” ⑧《云南中草药选》:“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腰腿痛,急性扭伤血肿,水肿:血满草15~30g。煎服或煎水外洗患部。” ⑨《浙江民间草药》:“治打伤吐血:蒴藋干根、侧柏叶各9g,地榆12g。煎服。” ⑩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风疹瘙痒:蒴藋全草,煎水外洗。” ⑾《子母秘录》:“治小儿赤游行身上下:蒴藋煎汁洗之。” ⑿《千金方》:“治痈肿恶肉不尽者:蒴藋灰、石灰。上2味各淋取汁,合煎如膏。膏成食恶肉,亦去黑子。此药过10日后不中用。” ⒀《江西民间草药》:“治红肿痈毒:蒴藋鲜根或叶切碎捣烂,稍加鸡蛋。捣和,敷患处。” ⒁《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慢性气管炎:鲜陆英(即蒴藋)茎、叶120g。水煎3次,浓缩,为1日量,分3次服。10天为1疗程。” ⒂湖北卫生 1973;(3):“治疗急性菌痢:100%蒴藋注射液,每6小时肌肉注射2ml,3~4天后改为每日2次,每次2ml,至大便正常后停药。” ⒃湖北卫生 1973;(93):“治疗化脓性扁桃体炎:以100%蒴藋注射液2ml,肌肉注射,每日2次。” ⒄湖北·荆州卫生 1972;(5):“治疗肺炎:用100%蒴藋注射液肌肉注射,2岁以内2ml,3~4岁3ml,4岁以上4ml,均每日2次,至体温正常后3~5天停药。”
食疗:①《四川中药志》:“治黄疸:蒴藋鲜根炖五花肉服。” ②《泉州本草》:“治五淋:蒴藋鲜根每次90~120g。合猪赤肉炖服(合猪小肚亦佳),连服3~4次。” ③《泉州本草》:“治妇人赤白带:蒴藋鲜根每次90g。合猪小肠炖服,连服3~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