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马骝卵
名称出处:《广西药用植物志》
概况异名:麻雀蛋(《四川中药志》),凤凰蛋(《福建中药志》),蛇蛋参(《云南中草药》)。
基源:为肾蕨科肾蕨属植物肾蕨的块茎。
原植物:肾蕨Nephrolepis auriculata(L.)Trimen[Polypodium auriculatum L.;Nephrolepis cordifolia(L.)Presl]
历史:《植物名实图考》以蜈蚣草为名始载,云:“生云南山石间,赭根纠互,硬枝横铺,密叶如锯,背有金星,其性应与石韦相类。”据考,与本种相似。
形态:附生或土生植物。根状茎有直立的主轴及主轴向四面生长的长匍匐茎,并从匍匐茎的短枝上长出圆形块茎,主轴和根状茎上密生钻状披针形鳞片,匍匐茎、叶柄和叶轴疏生钻形鳞片。叶簇生;叶柄长6~11cm,暗褐色,略有光泽,上面有棱沟,下面圆形;叶片狭披针形,长30~70cm,宽3~5cm,顶端短尖;羽片45~120对,互生,披针形,向基部的渐短,常变成卵状三角形,顶端钝圆,基部心脏形,常不对称,近无柄,以关节着生于叶轴,叶缘有疏浅的钝锯齿;叶脉纤细,向上斜出,小脉顶端有一纺锤形水囊;叶草质,两面光滑无鳞片。孢子囊群成一行生于主脉两侧小脉的顶端;囊群盖肾形,棕褐色,边缘淡棕色,无毛。(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44页,图291)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达300m的溪边林下树干或石缝中。常栽培作观赏。分布于中国西南及浙江、福建、台湾、湖南、广东、海南、广西。亚洲热带其它地区亦有。
生药采集:全年可采,摘取块茎,除去泥沙,晒干或鲜用。
贮藏:晒干用者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性质本品的碳水化合物中主要含还原糖和戊聚糖[1]。另含β-谷甾醇、胡萝卜甙等[2]。
参考文献[1] CA 1924 18:2539 。[2] J Indian Chem Soc 1988;65(12):881。
药性性味:甘、涩,平。 ①《广西药用植物图志》:“甘、带涩,平。” ②《陆川本草》:“甘、淡,微寒。”
功效:清热利湿,止血。
主治:咳嗽,吐血,泄泻,痢疾,疳积,血淋,疝气。 ①《广西药用植物图志》:“止水泻。治麻后痢,小儿疳积。” ②《陆川本草》:“生津止渴,清肝,止血。治泄泻下痢,舌干口渴,眼球上翳,跌打暗伤,刀伤出血。” ③《南宁市药物志》:“收敛杀虫。治内伤咳嗽,红白痢,疳积,疝气。”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①《广西药用植物图志》:“治水泻:马骝卵(生的)20枚,捣烂冲开水,过滤取汁内服。” ②《广西中草药》:“治小儿积热:马骝卵8枚,水煎服。” ③《广西药用植物图志》:“治时痢、小儿麻后痢:马骝卵醋浸备用。成人吃10枚,小儿吃3~5枚。” ④《广西中草药》:“治鼠蹊部淋巴结炎:马骝卵60g,黄糖少许,捣烂敷患处。” ⑤《全国中草药汇编》:“治中毒性消化不良,泌尿系感染:马骝卵15~30g,水煎服。” ⑥《全国中草药汇编》:“治乳腺炎:马骝卵鲜块茎或全草,捣烂敷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