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鲤鱼胆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基源:为鲤科鲤属动物鲤鱼的胆汁。
原动物:鲤鱼Cyprinus(Cyprinus)carpio Linnaeus
余项参见“鲤”条。
化学性质含胆质酸(Bile acid)、胆汁色素(Bile pigment)、脂类、鲤甾醇(Cyprine)[1]、别鹅去氧胆酸[2]。
参考文献[1] CA 1964;61:881e。[2] 医学中央杂志(日) 1972;289:628。
药性性味:《本经》:“味苦,寒。”
归经:①《本草经疏》:“走厥阴。” ②《本草求真》:“入心、脾。”
功效:清热明目,散瘀消肿。
主治:目赤肿痛,青盲障翳,咽痛喉痹。 ①《本经》:“主目热赤痛,青盲,明目。” ②《肘后方》:“点雀目燥痛。” ③《药性论》:“点眼,治赤肿翳痛;小儿热肿涂之。” ④《本草拾遗》:“主耳聋,滴耳中。” ⑤《陆川本草》:“清肝,明目,治白喉。” ⑥《食疗本草》:“主除目中赤及热毒痛,点之良。”
用法用量:内服:和药作丸。外用:取汁点涂。
使用注意:《药性论》:“蜀漆为使。”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①鱼胆点眼膏(《太平圣惠方》)治眼赤痛:鲤鱼胆7枚,大黄末、黄连末各15g。将2药末调入鱼胆汁中,盛于瓷瓶内,于饭下蒸之,饭熟取出,如干即加少许开水调成膏,涂帛上,贴眼睑上。 ②光明散(《圣济总录》)治眼睛上生晕,不问久新:鲤鱼1头,长约40cm者,取胆用,刺破,滴汁在铜镜上,阴干,用竹刀子刮下,为细末。每用少许,时时点眼。 ③《中医验方汇编》:“治秃疮及头上白屑白痂:鲤鱼胆2个,马钱子18g,当归15g,藜芦15g,黄柏9g,苦参9g,杏仁9g,狼毒9g,白附子9g,闹羊花30g,麝香0.6g。制法:用香油600ml,将前药入油内浸1日,用锅熬至黑黄色,将油澄清去渣,加入黄蜡45g溶化,再入麝香搅匀,收贮罐中备用。用法:用时先剃净头发,用艾叶、鸽粪煎汤洗净白痂.于密室中用蓝布裹于手指,蘸油膏擦疮,擦毕戴毡帽,勿令见风,每日擦两次,油膏擦完自能生发而愈,并应每隔2日服防风通圣散各6g,以清胃经风热。”
单方应用:①《千金方》:“治阴痿:鲤鱼胆4枚,雄鸡肝1具。上2味,阴干百日,末之,雀卵和,吞小豆大1丸。” ②《千金方》:“治小儿喉痹肿:鲤鱼胆27枚,取汁以和灶底土涂之,瘥止。” ③《中国民间小单方》:“治小儿惊风:鲤鱼胆1个,将鲤鱼胆用纱布包裹压破外擦,从印堂到鼻尖,从太阳穴到上颌尖反复数次。” ④《药用动物验方》:“治疳积:鲤鱼胆1个包吞,每日1次。” ⑤《药用动物验方》:“治目赤肿痛:鲤鱼胆配硼砂,共研末,点眼。” ⑥《药用动物验方》:“治中耳炎:将耳拭净后,用鲤鱼胆汁滴入。”
医药家论述缪希雍《本草经疏》:“凡胆皆苦寒,走厥阴,故鲤鱼胆亦主明目及目热赤痛青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