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老先生的寓所在北大未名湖畔朗涧园。他家里除了书,便没有更多的空间了,他是为书而生,为知识而活的人。季老是著名的语言学教育家、国际知名的印度学专家、东亚最杰出的梵文学者。近年,季老真是大丰收,先后出版了《季羡林文集》24卷、《季羡林散文全编》5卷等,其所写作品,已多达1200万字。
如今,季老已逾92岁高龄,依然身轻体健,思维活跃,吐字清楚。至今,季老仍保持着淡泊朴素的生活观。季老基本吃素,偶尔也吃牛羊肉。有客人或星期天子女们回来,才多做几个菜。他的早餐是烤几片馒头,热一杯牛奶,再来一点花生米就够了。先生有自己自成一体的养生之道,归结起来,可说是“三不”主义。“三不”为: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
不锻炼:先生并不是一概反对体育锻炼,他反对的是“锻炼主义”,即那种活着就是为了锻炼,锻炼就是为了更长久地活着的思想。因为他觉得,把时间用在工作上,比用在打太极拳上,要划算得多。
不挑食:“有什么吃什么,从不挑肥拣瘦,只要符合口味,什么胆固醇、高脂肪,一概通吃。物不分东西,味不分南北,只要适口,便为我所用。凡是我觉得好吃的我就吃,不好吃的我就不吃。卡路里维生素统统见鬼去吧。”烤馒头片先生已经吃了半个世纪,而今还在吃,并将吃到底。不挑食之外,辅之以腿勤、手勤、脑勤,百病不生。工作之于季老是一种养生方法。耄耋高龄,仍然活跃在学术领域。他尤其看重脑勤,脑勤即多想有益有用之事,不想入非非,更不疑神疑鬼。
不嘀咕:“有些老年人,身体有点儿不舒服,就想,哎呀,我不行了!患点小感冒,便恐惧得好像快要死了一样。我最讨厌这种嘀嘀咕咕。人应该顺其自然,老了,难免会有些小毛病,闹些不舒服,我从不把这些放在心上,爱怎样就怎样,心里没负担,身体自然好。”
先生始终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他说:“见马克思,绝对论资排辈。向前看,我还算不上排头,一点都不着急。倚老卖老,我还没有资格。”季老一生,磨难坎坷,“二战”时滞留德国长达10年之久,回国后夫妻天各一方,长期分居,“文革”期间,先生受到诸多非人待遇。季老能于“炼狱”中坚持做学问,是参透了禅机。若不是季老思想达观,很难想像他能有今天。
晚上,季老也会看一会儿电视新闻,他最钟情的是动画片,不难看出这位博学的老人仍有一颗未泯的童心。接下来他会看书,对最新出版的书他都很关注。9点左右他就要上床,早睡早起是他多年养成的好习惯,也是他健康长寿的秘诀之一。季老85岁那年,有一天早早起床钻进书房读书,读完了才发现他把自己倒锁起来了,钥匙又没带。季老是个不愿麻烦别人的人。他就打开窗户,从窗台上跳下去,竟然安然无恙。
季老忘我工作,最着急的是他的家人。不让他工作,毋宁杀了他;要他少写文章,他说对不起读者;让他不见客,他觉得对不起人家。给他增加营养,他说那是浪费,粗茶淡饭他吃着最香。说来也怪,他的身体就是好得出奇,精力旺盛得吓人,有时作几个小时的长篇报告,音量不减,回家后还接着写作。他陪朋友去爬香山,健步与青年人无异。
“我的养生秘诀是:千万不要让脑筋懒惰,脑筋要永远不停地思考问题”。季老的养生之道,与季老的为人一样充满了哲理,颇有与众不同的味道,或许可以名之为“季羡林哲学养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