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番国故城遗址
番国故城遗址,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城关及北郊一带,是一座规模宏大的东周时期遗址,原为古番国都城所在地,距今已2000余年。番国故城遗址的发现,对研究东周时期城池建设、淮河流域小国历史、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关系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2001年6月,番国故城遗址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番国也作潘、鄱,周代己姓小国,与楚国同源,原处河南温县附近,西周末年东迁至固始地区。春秋中期,番国纳入楚国势力范围,其文化也逐渐与楚文化融合为一体。春秋晚期,番国被吴国所灭。
番国故城规模较大,分外城和内城两部分。外城平面呈不规则的四边形,除东城墙南部和南城墙破坏严重外,其余部分均保存完好。
东城墙紧临史河北岸,全长5800米,但南部大部分被破坏,墙基宽30至35米,残高约5米。
南城墙仅存1000余米,破坏最为严重,但东西两端仍清晰可辨。
西城墙长3735米,有10个缺口,分成断断续续11段残墙,墙基宽15至20米,残高1到5米,夯层厚25至30厘米,夯窝为圆形。
北城墙长2325米,保存最为完好,墙基宽35至40米,残高4至5米。
外城周长总计13.5千米,城墙外有宽60米左右的护城河与城东的史河相通。古史河成为自然的护城河。
内城位于外城内东北角,其东、北墙利用外城的东、北墙,只有西、南二城墙另行修筑。
内城南墙长920米,残存4段,基宽29米,残高5米;西墙长1950米,基宽20米,残高3.8米;内城全长计6.9千米。
遗址内及其周围区域出土有大量文物。外城内东南角的石营山为墓葬区,曾发掘出一至六号春秋墓,出土有鼎、盘、缶、匜等春秋青铜器。
在遗址南半部,曾发现三枚楚国金币“郢爰”,均长2.4厘米,宽2厘米,重26克。
距遗址东南1.5千米处的侯古堆春秋大墓陪葬坑内,曾出土有一套编钟,共计九件,铸有“鄱子成周”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