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上白云萦绕,景观迷人。相传为唐代高僧虔诚禅师卓锡处。现在卓锡泉胜迹仍在,一股清泉从巨石的圆眼汩汩流出,涓涓不息,历经千年不干涸。据传说:虔诚禅师当年决定在白云岩居住,苦无用水,他把锡杖植在岩石上,便涌出一股清沏的甘泉来。这胜迹就叫“卓锡流泉”,石径旁边的松树下,还有一块大石,上面镌刻“何有石”三个雄浑的大字,也是虔诚禅师遗迹。
宋代理学家朱熹任漳州郡守时,对白云岩也是见爱之。据传,他想在岩上幽静处筑一书院,潜心讲学、注经,但山高路陡,搬运砖瓦困难,便心生一计,先把砖瓦运积在山下,传言朱知府将于某月某日,在白云岩表演“飞瓦上山”秘法。群众信以为真,辗转相告,顿时远近皆知,都想一睹为快。日子一到,漳、码、澄一带男女老少,熙熙攘攘拥向白云岩山下。这时朱熹传话:“要看飞瓦表演者须到山腰,每人顺便带上一砖一瓦。”片刻之间,众人已把砖瓦全搬了上去。当有人上前请示朱熹何时表演飞瓦,朱熹才笑着答道:“有劳诸位,砖瓦不是早已飞上山来了吗?”大家这才恍然大悟,纷纷下山归去。
书院建成后,朱熹在匾额上亲手题书“与造物游”四字,及门联一对,名云:“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并在这里开学授徒,讲过《诚意》章。后人为纪念朱熹,在书院前面建一座百草亭,亭内立一石碑,上书“**夫子解经处。”现存的碑柱上还刻有“百草亭中留胜迹,白云山下隔尘缘”和“解经遗迹踪犹在,过化尊神泽未淫”的对联。朱熹当年经常洗砚的小池塘,水黑如墨,就是现存遗迹洗砚池。
至清代,唐朝彝在寺庙前面造朱子祠,以祀朱熹。人们追念他在学术上的功绩,尊称为“朱文公”,并把书院匾额和门联移到朱子祠上面来。在寺庙门楣上还有明代著名学者黄道周题写的“白云深处”隶书四字,都是艺苑的珍贵墨迹。
白云岩上有所谓“八景”,除了“卓锡流泉”、“何有石”、“百草亭”、“洗砚池”外,还有“意果园”、“晚浦归帆”、“松关鸟语”、“棠荫漏月”。有的遗迹尚存,有的早已不复存在了,但有些风景,今天尚能领略一二。如: “晚浦归帆”,站在书院门前,远眺山下景物,只见青山如带,绿野平阔,九龙江流经此地正迂回向东,满天彩霞倒映江中,点点白帆缓缓飘游,江山如画,使人心旷神怡。 “松关鸟语”,不是真的听清晨或黄昏的宿鸟啼,而是当山风吹进松林,互相交叉的树枝摩擦而发出声响,如同鸟语,这是天籁! “棠荫漏月”,是指书院中有一株高大的甘棠树,当月光照入庭院,庭下如积水空明,甘棠树影,斑斑点点如同藻树交横,呈现出清幽的景色。旧时传说,西周的召伯巡行南国,宣扬文王之政,曾在甘棠树下休息后就用“甘棠”作为对地方官吏的颂词。这里大概也有思慕朱子遗风,歌颂他的教化功绩的寓意吧。
白云岩上还有两种神奇小动物:即无尾螺和红壳虾。它们都有一段有趣的传说,说的是朱文公佐餐吃过的螺壳和虾皮遇水再活的故事,这两种小动物至今还是存在的,见了可使人感叹造物主的神奇莫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