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佛山石窟造像
白佛山石窟造像,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县城西侧的白佛山,是中国隋代至宋代民间造像艺术的典型代表。石窟造像分布于白佛山山阳的悬崖峭壁之间,最早开凿于隋开皇七年(587年),唐宋之时代屡有增刻,历时近400年,终成如今之规模。因造像多为佛像,且山石为白色,白佛山之名由此而来。2001年,白佛山石窟造像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存白佛山石窟造像包括大佛窟、二佛窟、东佛窟、唐窟等四窟以及露天造像五部分,共有造像149尊。造像虽有风雨侵蚀,但基本保持原貌,并有隋代以来造像记铭110条、重修碑刻14方,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和宗教研究价值。
大佛窟居于正中,隋开皇七年开凿。窟内主像为释迦牟尼坐像,通高6.7米,结跏趺坐于束腰仰莲座上,因其年代久远、保存完整、体型高大,被誉为“中原隋代第一佛”。
这尊释迦牟尼坐像造像带有典型的隋代造像风格。大佛螺髻低平,面相浑圆,蚕眉细目,似含笑意,颈短肩宽,手施无畏与愿印,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衣纹简练流畅。
大佛窟内两侧窟璧上排列数十小型佛龛,龛内雕刻佛像、菩萨像、天王像、罗汉像等,大小不一,神态各异。其中以涅槃图和十六王子龛像最为突出。十六王子龛像是目前国内仅存的以十六王子为主题并有可靠记铭的造像。
主窟西侧为唐窟。唐窟依石壁凿出拱形龛,龛内有高浮雕一佛二弟子造像,中间为弥勒佛倚坐像,左右二弟子侍立,体态婀娜。西侧窟璧上唐代造像题记清晰可辨。
二佛窟亦为唐代开凿,窟内正中为圆雕弥勒佛坐像,左右二菩萨陪侍。弥勒佛像通高2.43米,面目丰润,神态安详。左右菩萨头戴宝冠,身着袈裟,胸佩璎珞,结跏趺坐。
东佛窟位于最东侧,为宋代开凿。窟内有造像12尊,其中以北壁的观音像和东壁的鉴真大师像尤为珍贵。
白佛山石窟造像周围还保存有明清两代的题刻造像以及金代建筑三教寺。三教寺建于金大定年间,后来屡经重修增建。寺内佛儒道三教同祀,供释迦牟尼、孔子、老子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三教合一的古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