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的历史沿革

“杭锦”系由突厥语“康里”(正音“杭里”)演化而来,它原是突厥内部一个势力集团的名称,后为部落名。成吉思汗西证时,其部落中的部分人员归附蒙古,后渐被同化,形成杭锦部落。

1649年,清政府设鄂尔多斯左翼后旗和鄂尔多斯右翼后旗。现今的杭锦后旗地区,蛮会镇和团结镇为鄂尔多斯左翼

后旗的辖地。陕坝镇、二道桥镇、头道桥镇、三道桥镇、双庙镇、沙海镇为鄂尔多斯右翼后旗的辖地。

民国元年(1912年),民国政府将鄂尔多斯左翼后旗更名为达拉特旗,将鄂尔多斯右翼后旗更名为杭锦旗(因其辖地原为突厥族“杭锦”部落所有,故名)。

1942年,傅作义在河套地区实行新县制后,划出五原县和临河县的部分地区,新建狼山县、米仓县。从1942年6月14日至1953年9月27日期间,现今杭锦后旗的蛮会镇和团结镇为狼山县四区辖地,陕坝镇(包括原红旗乡)为临河县三区辖地,其余地区为米仓县辖地。这一时期,绥远省政府在河套地区实行“蒙汉分治,旗县并存”的政策。比如在米仓县地区的居民,蒙族隶属杭锦旗领导,汉族隶属米仓县领导。即使在一个自然村里杂居的群众,也各有权属,各归自己的旗政府或县政府领导。

1953年9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废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蒙汉分治,旗县并存”政策,将米仓县划归杭锦旗。但这一决策尚未实施,就因黄河阻隔,两岸交往不便,给管理带来诸多困难,故随即决定以黄河为界,将杭锦后旗一分为二,黄河以南地区仍称杭锦旗,黄河以北地区命名为杭锦后旗。

1958年8日,将原狼山县四区即蛮会镇、团结镇划归为杭锦后旗,后又将临河三区即陕坝镇(包括原五星、光荣、红旗、跃进)划归杭锦后旗。至此,杭锦后旗的行政区域基本固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