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学习定势

经过学习学到的学习方法的态度,又称学习态度。它属于一种广义的训练迁移,是美国学习心理学家H.哈洛在1949年根据所谓的“问题间学习”的事实提出的专业术语。哈洛虽然也同意传统的学习心理学认为已有的学习经验在学习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主张,但他却对这种实际上以短期的单一的学习为重点的实验表示疑义。他用各种不同形式对同一种类的多数问题依次呈现做了实验。结果作为被试的猴子经过这种辨别学习使其成绩明显提高,他认为这是“学会了怎样学”的结果,哈洛认为像这样的“学会学习”就是学习定势。

哈洛根据他的实验结果,把学习分为两类:第1类是个别问题的学习,称为问题内学习;第2类为形成学习定势的学习,称为问题间学习。哈洛认为这两类学习有本质区别:

(1)根据个体发展的研究,猴子在出生后60天时虽能进行辨别学习,但却不能形成学习定势,学习定势至少在出生1年以后方能表现出来;

(2)从动物发展体系的位置看,问题内学习几乎没有对应的关系,而问题间学习却和对应关系紧密相关。灵长类的动物普遍具有形成学习定势的能力,而老鼠或松鼠等却很难形成学习定势;

(3)根据心理生理学的研究,如果损伤含海马区或切除新皮层的两侧,对问题内学习几乎无影响,但问题间学习的能力却明显地表现出低劣,低劣程度与损伤程度以及手术前的经验等密切相关。

根据哈洛的错误因素说,在辨别学习时产生错误反应的主要原因有4种:

(1)因固执地连续对负刺激反应,从而形成固定性错误反应;

(2)因同时强化刺激线索与位置线索,引起分化线索;

(3)一方刺激的选择在下一次试误时改变为他方的刺激选择,从而引起反应迁移;

(4)因连续选择某一方,养成位置习惯。哈洛认为多数问题的学习经验可以抑制这些错误反应,从而形成学习定势。

继哈洛之后研究学习定势的还有:F.雷斯特勒对数理性学习态度的试验,发现在解决多数问题时减少对于个别问题不适用的线索,可以形成学习定势;M.莱文给被试在学习情境中显示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假说,从对全部9种假说的每个消长情况实验结果看,强化适当的假说可以形成学习定势;H.W.里斯继承C.赫尔和K.W.斯彭斯的理论,认为通过多数问题的学习,对所有刺激反应倾向的均等化,加上减少反应变动性的范围,可以获得次数少的训练效果,从而完成学习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