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的历史沿革

秦时四邻:东北为徵(在今西头乡),北为衙(在今白水县东北彭衙村),南为下部(原在今渭南市故县村,后迁至下吉镇),西邻频阳(在今富平县美原镇),东南接临晋(在今大荔县)。

汉代南邻的下邽县,分为莲勺、下邽二县;北邻衙县、粟邑县(在今白水县西北)。汉末并徵(在今西头乡)入重泉。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撤重泉改设南白水。西临土门县(今富平县),东临五泉县(今澄城县南部),东北为三门县(在今澄城县安里乡),北为白水县,南邻下邽、莲勺二县。西魏恭帝元年(554年),改南白水县为蒲城县,除东邻为武乡县(今大荔县)外,余均未变。

隋代,南临的莲勺县并入下邽县,西临的土门县并入华原县(今耀县以东),后复设土门县,东邻的武乡县改为冯翊县(在今大荔县)。

唐开元四年(716年),蒲城改为奉先县。元和初(806年)将神泉乡划归富平。元和十五年(820年),将美原县(原土门县)的龙原乡、栎阳县(在今临潼县东北栎阳镇)的万年乡划归奉先。长庆四年(824年),将富平县的丰水乡、下邽县的翟公乡、澄城县的抚道乡、白水县的会宾乡等划归奉先。时除西邻的土门县改为美原县(在今富平美原镇)外,四邻均未变动。

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奉先县复名“蒲城”,四邻无变动。

元至元元年(1264年),下邽县并入渭南,南邻为渭南县;美原县并入富平县,西邻为富平县。至元六年(1269年),冯翊县改为同州,东南邻为同州(在今大荔县)。

明清两代及民国时期,蒲城四邻无变动。据清光绪《蒲城县新志》记载:“蒲境东西一百里,南北八十里”。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划白水县的上张、东庄子、蒋家山、前吴家、后吴家、西吴、腰怀、老城、东庙庄、西庙庄、姚家村归蒲城县。

1958年12月,合白水、澄城、蒲城三县为蒲城县,县址仍设原蒲城县址,并将蒲城县的永丰公社划归大荔县。此时,蒲城县东邻韩城(合阳县并入),东南邻大荔县,南邻渭南市,北邻洛川县,西邻铜川市(富平县并入)。

1961年8月,又恢复蒲城县、白水县、澄城县原建制,并将澄城县的苏家河、苏家坡、袁家坡、下尧科4个自然村划归蒲城县,永丰公社辖地亦归回蒲城。

1965年1月,肖家堡公社由铜川市划归蒲城县。

1980年元月,又将肖家堡、阿庄、广阳、高楼河4个公社全部划归铜川市。今蒲城县全境东西宽55公里,南北长49公里,总面积为1583.58平方公里。行政区划代码:610526。蒲城县历史悠久。夏商属雍州,周封贾国,春秋属晋,秦置重泉,北魏名南白水,西魏始称蒲城,唐名奉先,宋后名蒲城至今。境内文物荟萃,城外桥、景、光、惠、泰五座唐代帝王陵依山为墓,彼此烘托,尤以桥陵石刻最为精美,气势雄伟,为唐十八陵之冠,一九八八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内南寺唐塔,北寺宋塔,遥相呼应,明清考院、六龙壁、勿幕图书馆、杨虎城将军纪念馆保护完好。县博物馆内,历史文物琳琅满目,境内仅省级以上重点文物单位就有12处,一九八八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县。蒲城历史上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王鼎、井勿幕、李仪祉、杨虎城等先贤志士均出生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