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巴旦杏仁
名称出处:《纲目》
概况异名:偏核桃、匾桃、忽鹿麻(《纲目》),八担仁(《饮膳正要》),巴哒杏仁(《本草通玄》),叭哒杏仁(《要药分剂》)。
基源:为蔷薇科桃属植物扁桃的干燥种仁。桃属全世界有40多种,中国约12种。
原植物:扁桃Amygdalus communis L.(Prunus amygdalus Batsch,Prunus communis Fritsch),又名偏桃、婆淡树(《酉阳杂俎》),京杏、巴旦杏(维语),八担杏(《授时通考》)。
根据种仁味之甜苦,可分下列变种:苦味扁桃Amygdalus communis L.var amara Ludwig[Prunus amara Hayne;P.amygdalus Batsch var.amara(DC.)Forke]。甜味扁桃Amygdaluscommunis L.var.dulcis Borkh(Prunus amygalus Batsch var.dulcis(DC.)Koehne]。软壳甜扁桃Amygdalus communis L. var fragilts(Borkh.)Ser.[Prunus amygdalus Batsch var.fragilis(Borkh.)Focke],此变种种仁味甜,可作甜杏仁的代用品。
历史:巴旦杏载于《纲目》,李时珍谓“巴旦杏,出回回旧地,今关西诸土亦有。树如杏而叶差小,实亦尖小而肉薄。其核如梅核,壳薄而仁甘美。”据其产地和形态描述,与今之药材相符。
形态:乔木或灌木,高3~6m。枝直立或平展,无刺,具多数短枝,幼时无毛,一年生枝浅褐色,多年生枝灰褐色至灰黑色。单叶,一年生枝上的叶互生,短枝上的叶常靠近而簇生;叶片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3~6cm,宽1~2.5cm,先端急尖至短渐尖,基部宽楔形至圆形,幼嫩时微被疏柔毛,老时无毛,叶边具浅钝锯齿;叶柄长1~2cm,无毛,在叶片基部及叶柄上常具2~4腺体。花单生,先于叶开放,着生在短枝或一年生枝上;花梗长3~4mm;萼筒圆筒形,5~6mm,宽3~4mm,外面无毛,萼片5,宽长圆形至宽披针形,长约5mm,先端圆钝,边缘具柔毛;花瓣5,长圆形,长1.5~2cm,先端圆钝或微凹,白色至粉红色;雄蕊长短不齐;雌蕊1枚,花柱长于雄蕊,子房密被绒毛状毛。果实斜卵形或长圆状卵形,扁平,长3~4.3cm,直径2~3cm,顶端尖或稍钝,基部多数近截形,外面密被短柔毛,果梗长4~10mm,果肉薄,成熟时开裂;核卵形,宽椭圆形或短长圆形,核壳硬,黄白色至褐色,长2.5~3cm,顶端尖,基部斜截形或圆截形,两侧不对称,背缝较直,具浅沟或无,腹缝较弯,具多少尖锐的龙骨状突起,沿腹缝线具不明显的浅沟或无沟,表面多少光滑,具蜂窝状孔穴;种仁味甜或苦。花期3~4月,果期7~8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38卷.13页.图版2∶1-3)
生境与分布:原产于亚洲西部,生于低至中海拔的山区,常见于多石砾的干旱坡地。现今在新旧大陆的许多地区均有栽培,特别适宜生长温暖干旱地区。甘肃、陕西、新疆等地有少量栽培。在新疆主要产于北纬36°~40°之间,尤以西南部分布较广。
生药采集:果实成熟后采收,除去果肉及核壳,取出种子,晒干。
鉴别:甜巴旦杏种子扁平长卵形,上尖下圆,长2~3cm,宽1~1.5cm,厚8mm;表面红棕色并有粉屑,一边薄,另边圆,圆边顶部有线形种脐,自种脐沿边缘向顶端合点间有种脊,由合点分出多数脉纹。种皮菲薄,子叶肥厚,富油质。味微甜,加水研磨无香气。
苦巴旦杏种子长1.5~2cm,宽1.2cm,味苦,加水研磨有特异香气。
加工炮制:取原药材,拣净硬壳杂质,置沸水中微煮,捞出,浸入凉水中,除去种皮,晒干,簸净。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走油,防蛀。
化学性质种子含苦杏仁甙、苦杏仁酶、水苏糖、丙氨酸。
附 叶含野樱甙,果实含野樱甙、d-儿茶素、1-表儿茶素。
参考文献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11。
药理苦杏仁甙经消化道可被胃酸或苦杏仁酶分解,产生氢氰酸,吸收后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过量时可致组织窒息,导致死亡。
毒性:20%煎剂给猫iv1mg/kg,可致明显持久的血压下降。
参考文献中草药学.中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76:411。
药性性味:甘,平。 ①《饮膳正要》:“甘。” ②《纲目》:“甘,平、温。”
归经:《本草再新》:“入肺经。”
功效:润肺止咳,化痰下气。
主治:虚劳咳嗽,心腹逆闷。 ①《饮膳正要》:“止咳,下气,消心腹逆闷。” ②《本草通玄》:“润肠,化痰。” ③《本草再新》:“消闷,生津。” ④《随息居饮食谱》:“补肺,润燥,养胃,化痰。”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
使用注意:①《本草从新》:“有痰湿者勿服。” ②《随息居饮食谱》:“寒湿痰饮,脾虚肠滑者,忌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