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獭肝

概况

异名:水獭肝(《纲目》)。

基源:为鼬科水獭属动物水獭的肝脏。水獭属计有11种,广泛分布在欧洲、亚洲、美洲各地。中国有2种。

原动物:水獭Lutra lutra Linnaeus,又名水狗(《广雅》),獭(《本草经集注》),獭猫、水毛子(《中药大辞典》)。

历史:獭肝始载于《别录》,《纲目》列于卷五十一下水獭项下。宗奭曰:“獭,四足俱短,头与身尾皆褊,毛色若故紫帛。大者身与尾长三尺馀。食鱼,居水中,亦休木上。”时珍曰:“獭状似狐而小,毛色青黑,似狗,肤如伏翼,长尾四足,水居食鱼。”综上所述与今之水獭相符。

形态:水獭是鼬科中半水栖生活的动物,体长620~800mm,体重2~7.5kg不等,雄獭比雌獭大些。身体细长呈圆筒状。头短宽而稍扁,吻端短粗,须粗硬,鼻垫小,眼小,耳小而圆,位置低。四肢粗短,趾间具。爪短,侧扁而尖锐,在前肢腕垫后面有较短的刚毛数根。尾长,超过体长之半,基部粗,向尖端逐渐变细。全身毛短而密,有光泽。上唇白色,颊部两侧和颈下为污白色。体背、尾部及四肢的背面均为棕褐或咖啡色。身体腹面毛较长,颜色较淡为栗棕色,绒毛浅咖啡色。(图见《中国药用动物志》.第1册.270页.图363)

生境与分布:栖于江、河、湖等岸边,挖洞造巢。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西藏、甘肃、陕西及浙江、湖北、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

生药

养殖 槛舍饲养:一般建造高大,运动场面积5×105m,高3m,全用铁丝编制20mm左右的小孔网建成,运动场顶亦加盖铁丝网,以防逃走。运动场内用水泥敷装地面,备有3~6m的水池,深60~80cm,供夏季在室外活动游泳,冬季在室内喂养,室内面积是2.1×3.5m,有一个2×1m的活动水池。在室内放以高80cm,宽60cm,长1m的产仔箱,内垫褥草,供水獭产仔用。水獭也可笼养。

水獭以吃鱼为主,每天1kg左右。但在人工饲养下,每星期饲以少量牛、羊等的肝脏,夏季可供给少量青蛙和一部分青饲料如苜蓿和蔬菜等。除此之外,大水獭可喂给鳖和泥鳅(小水獭不宜喂给)。不喂腐烂臭鱼或其它肉类,每天上、下午,晚上各喂1次。

采集:全年均可捕杀,剖腹取肝,剥净油脂及肌肉,再用清水洗净,悬挂干燥通风处干燥。药材主产于吉林、黑龙江、云南。此外,广西、四川、甘肃等地亦产。

加工炮制:焖炊,除去筋膜,切成小块,晾干。

鉴别:干燥的肝脏呈大小不等的团块,常连有心、肺及气管部分,长约13cm(包括心、肺),肝脏位于心、肺之下,中间有一条大血管相连,肝脏分为6片,每片长4~6cm,直径2~4cm,黑褐色,呈扁圆形,边缘较薄。正面观左右两叶对称,另两叶较小,生于右侧之下方。两侧肝叶的中间为动脉血管,直径约1cm。右血管后方的上部,有1对橘瓣状的瘤状物;由15~20个小瘤块紧密排列而成。肺脏在肝脏的上方,分为6片,左2,右4,灰棕色,中间为较粗的气管,气管的后下方为心脏,呈黑棕色。质硬不易折断,断面呈黑棕色,胶质状。有鱼腥气。

以色紫红、整个或片状、无破碎残肉者为佳。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药性

性味:甘、咸,平。 ①《别录》:“甘,平。有毒。” ②《玉楸药解》:“味甘,微寒。” ③《医林纂要》:“甘、咸、苦,寒。” ④《全国中草药汇编》:“甘,温。有小毒。”

归经:《本草经疏》:“入肝、肾经。”

功效:养阴,除热,宁嗽,止血。

主治:虚劳,骨蒸潮热,盗汗,咳嗽,气喘,咯血,夜盲,痔疮下血。 ①《别录》:“却鱼鲠,止久嗽,烧服之。” ②《药性论》:“治上气咳嗽,劳损疾。” ③《本草图经》:“主(虚损)劳极,四肢寒疟,虚汗客热,亦主产劳。” ④《饮膳正要》:“治肠风下血。” ⑤《纲目》:“杀虫。” ⑥《陆川本草》:“治目不明。” ⑦《四川中药志》:“磨酒服,治心气痛,疗发痧。”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延年方》:“治骨蒸气日渐羸:獭肝(炙)10份,人参、沙参、丹参各3份,鬼臼、苦参各2份。上6味,捣筛,蜜和丸如梧子大。1服10丸,饮汁下,日3服,加至10丸。禁生冷猪鱼肉生血等物。” ②《四川中药志》:“治咳嗽咯血:獭肝、仙鹤草、虫草、白及、石斛。煎汤服。”

单方应用:①《肘后方》:“治肠痔有血:獭肝烧末,水服2g。” ②《吉林中草药》:“治虚劳咳嗽,夜盲,角膜炎:将干燥的獭肝研细末,每次服3~6g,日服2次。” ③《补缺肘后方》:“治痨病:獭肝1具,阴干捣末。水服2g,日3,1具末瘥,更作。” ④《四川中药志》:“治肝气痛:獭肝、沉香。作散剂服。” ⑤《中国动物志》:“治夜盲、角膜云翳:獭肝焙干研末,每服10g,日2次,白开水送服。” ⑥《肘后方》:“治肠痔大便常有血:烧獭肝服2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