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子华子妙论养生

子华子,春秋末期哲学家,晋国人,著有《子华子》一书。尽管《汉书·艺文志》中未见著录,但是《庄子》、《列子》、《吕氏春秋》等战国时的著作,都有关于子华子的记载,亦见于《孔子家语》。因此可以肯定子华子确有其人,他生活在庄子之前,与孔子同时代。至于有人认为他就是程本,也有人说他是古体道人等等,均有待考证。子华子的思想接近道家,但有其独特之处,他重视养生,主张“补不足”,“损有余”,“以智养生”,“存诚操养”,其“六欲皆得其宜”,“动以养生”等观点,至今仍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六欲皆得其宜?摇子华子将养生所达到的程度,分为“全生”、“亏生”、“死”、“迫生”四个等级。认为“全生者为上,亏生者次之,死次之,迫生者为下矣”。全生是健康长寿之意,因此是养生的目的。要达此目的,必须做到“六欲皆得其宜”。子华子并不反对或禁绝人的各种“欲”,而是强调要“皆得其宜”。指出在养生过程中,要善于调节人的情志活动,不要“愁身伤生以忧戚”,也不要见利忘身,更不要过于“嗜粱肉、饮醪醴”等等。如果只有部分“欲”得其宜,那就是“亏生”,比全生要次一等。无有所知,则谓之死。而“迫生”之人,“六欲莫得其宜,皆获其所甚恶”,过着悲惨、屈辱的生活,简直是“生不如死”。

“养智”要靠“智养”?摇子华子认为,人生在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人之生灵乃身躯和神魂之合。躯体可分为四肢百骸、胸腹、头颈。再细而可分为皮肉筋骨,五脏六腑,耳鼻眼口,精髓膏血……这些物质的东西显而易见,但精神上的东西又如何分呢?对此他有妙论。他说:“精气之合,是生十物: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是也。”若心理精神失衡,会产生“精止则滞,神昏则伏,魂拘则沉,魄散则耗,心忮则惑,志郁则陷,意营则罔,思涩则殆,虑殚则蒙,智碍则愚”的结果。因此,欲修身养性,须养智为先。如何养智呢?子华子认为,“养智”要靠“智养”,即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促进身心正常运动,则可生长。现代医学已阐明精神活动对健康的重要性。如果精神上不文明、不健康,会出现精神恍惚,惊魂落魄,心烦意乱,虑多志散等心理紊乱症状。而保持精神活动的健康文明,关键是加强学习和品德修养,宁其志,定其心,稳其魂,显其魄,去其虑,用其智,这样才有益于身心健康。

塞流则病,动以养生?摇子华子认为人能健康长寿,是因为“营卫之行,无失厥常,六腑化谷,津液布扬,故能长久而不敝”。而疾病的产生是因“脏腑之伏,血气之留,空窍之塞,关鬲之碍”所引起。即人体营卫气血流通无阻,运行不已,是健康长寿的根本保证,若种种原因造成营卫气血循行障碍,留滞闭塞,就会生病损寿。之所以“流水之不腐,以其游故也。户枢之不蠹,以其运故也”。故子华子极为主张动以养生,强调用“瀹”,即疏通的方法进行治疗,甚至认为药物的主要作用,就是疏通气血。因而他说“药者瀹也”;即便是补虚,也要靠疏通才能起到养正气的作用,所以他又说“瀹者养也”。子华子的这一观点,为后世“活血化瘀”、“理气导滞”等治疗原则提供了较早的理论依据。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子华子“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之论,其实就是现在流行的“生命在于运动”之意。若这段文字不是后人伪托的话,那么,最早提出“生命在于运动”的人,就当首推子华子了。这比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三世纪提出“生命需要运动”的论点,还要早三百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