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烈日炎炎,用苦瓜做菜佐食,能消暑祛热,让人胃口大开,因而苦瓜便成了夏季人们喜爱的美食。
苦瓜,原产于印度尼西亚,大约是在宋元时期传入我国。苦瓜因其果实外皮具有瘤状突起,形象不佳,有人叫它“癞葡萄”;而它一旦果实成熟,往往开裂,露出金黄色或金红色的瓜瓢,故又有人给它起了斯文雅致的妙称——“金荔枝”、“红绫鞋”、“红姑娘”等。
苦瓜,在我国各地均有栽培,广东、广西、云南、福建、台湾等地最为盛产,夏季大量上市。
苦瓜与其他原料同烹,其味虽苦,但从不串味,可以做到一菜数味,从不把苦味传给“别人”,因其具有“味苦心不苦”的品格而被誉为“菜中君子”。
苦瓜营养丰富,其营养价值在西瓜、南瓜之上,据分析表明,每百克苦瓜中含有蛋白质12克,脂肪02克,碳水化合物3克,粗纤维11克,维生素C84毫克,B族维生素4毫克,钙22毫克,铁66毫克,磷28毫克。另外,还含有胡萝卜素、苦瓜苷、苦味素、氨基酸及果胶等。有资料表明:苦瓜维生素C含量比西红柿高8倍、比苹果高17倍。所含钙、维生素B1、维生素B2皆为西红柿的2倍多,其铁的含量也比西红柿高。
苦瓜的品种较多,近几年,通过相互引种、驯化和育种,逐渐形成了各自的地方栽培品种,如广东的三元大顶苦瓜、江门长身苦瓜、沙河滑身苦瓜、江西的扬子洲苦瓜、湖南长沙的海参苦瓜、四川雅安的大白苦瓜、贵州独山的青皮苦瓜、江苏的小型白苦瓜、西南诸省的仿锤苦瓜等等。
苦瓜虽苦,但是它味苦性凉、爽口不腻,人吃了以后,会感到凉爽舒适。每逢夏天,人们因炎热不思饮食之际,若以苦瓜做成菜肴,可以取得开胃爽口,祛暑清心的效果,如以苦瓜泡制成凉茶饮用,也能使人清暑逸神,烦渴顿消。正如广东客家有一首山歌这样唱道:人讲苦瓜苦,我说苦瓜甘。甘苦任君择,不苦哪有甜。
苦味是苦瓜的基本味之一,但单纯而强烈的苦味能给人以不愉快之感,故苦瓜菜肴的苦味强弱须因人、因时、因地制宜。苦瓜的美中不足之处,就是它有点苦味。食用时,若怕其苦味,可能先把苦瓜切开,用点食盐涂抹,稍腌片刻,然后用清水洗净,再行烹制,苦味便有所淡化,而其独特风味犹存;也可把切开的苦瓜,放入温水中浸泡10~15分钟、或用沸水加少许白矾氽一下,然后用清水冲凉,同样可使苦味减弱,并能保持颜色翠绿。
苦瓜吃法很多,可生吃,也可熟食,生吃常凉拌成菜。熟食常用炒、烧、煎、煸、焖方法,也可蒸、煲和制汤等。既可作主料,也可作辅料,或单独成菜等等,荤素搭配、老幼咸宜。如把苦瓜横切成圈,配以肉糜,用蒜头、豆豉同煮、鲜脆清香。我国各地的苦瓜名菜也不少,如苦瓜烧田鸡,苦瓜炒肉片,苦瓜排骨汤,苦瓜炖牛肉,苦瓜烩黄鱼等,都是色美味鲜的佳肴。苦瓜菜肴能刺激唾液和胃液的分泌,有助于消化、舒适清心开胃,增加食欲,风味别致,是佐酒下饭的佳肴。
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苦瓜不只是一种好菜,同时还是一味良药。其根、茎、叶、花和种子均可入药,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就记载着“苦瓜、无毒、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益气壮阳”。中医认为:苦瓜性苦寒,归心、脾、胃经,嫩时偏寒,宜于清热;熟时偏温,宜于养生,为清热解暑养生之佳品。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就习惯在苦瓜大量上市的夏秋时令,煮食苦瓜汤或以苦瓜合肉、鱼、蛋等烹为菜肴佐膳,防治中暑、目赤、喉痛、痢疾、厌食、疖疮等症,此外,患皮肤疖肿、痈、无名肿毒时,取新鲜苦瓜1~2只、剖开去瓤、籽,捣烂敷于患处,有拔毒消肿之奇效。
美国堪萨斯州大学的科学家们,成功地从苦瓜中提取出苦味之源,清热之因的物质——奎宁(金鸡纳霜),为一类生理活性蛋白,能抑制过度兴奋的体温中枢,起到解热的作用,而且还是治疗疟疾的特效药。
台湾医学家们研究表明,从苦瓜中提取出一种苦瓜素,可抑制癌细胞分泌的蛋白酶,从而阻止肿瘤的扩大及癌细胞的生长,通过实验证明,在苦瓜素50微克/毫升浓度时,就可使人的舌癌、喉癌、口腔底部癌,鼻咽癌等癌瘤的生长能完全受到抑制。印度科学家们也成功地从苦瓜中提取出一种类胰岛素物质,取名为“多肽-P”,经临床试验对糖尿病有显著的疗效。解放军第197医院和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曾用鲜苦瓜晒干碾粉、压片、治糖尿病29例,总有效率竟达84%。
近年人们又惊喜地发现苦瓜中含有抑制艾滋病病毒,增强人体免疫功能的物质,美国医学家用苦瓜提取液对30例艾滋病患者进行试验性治疗,发现大多数人T4淋巴细胞明显上升,有效地抑制艾滋病的发展。
苦瓜除具有医用价值外,还是美容的佳品。从西医的角度来说,苦瓜能降低痤疮内棒状杆菌的数目和降低皮肤表面的游离脂肪酸的浓度,可软化皮脂腺内的堵塞物,使炎症得到改善,促进痤疮的消退。另外,苦瓜汁含有较多的维生素等物质,这些物质易被皮肤吸收利用,可强化皮肤的新陈代谢,有助于皮肤柔软,细嫩,富有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