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托林寺
托林寺,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西北部,坐落在象泉河南岸的台地上,是西藏佛教后弘时期具有重要地位的著名寺院之一。托林是“飞翔空中不坠落”之意,托林寺意为“飞翔寺”。始建于996年,由古格王国国王益西沃倡议建造,规模和形制都仿照前藏的桑耶寺。大译师仁钦桑布和尊者阿底峡大师均曾在托林寺驻锡,著名的“火龙年大法会”也在该寺举行,使得托林寺蜚声全藏。托林寺揭开了西藏佛教后弘期的帷幕。1996年11月,托林寺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托林寺因地势而建,东西较长,呈条形分布,总面积达2594平方米,包括殿堂、僧舍和塔林三部分。
托林寺主要建筑有迦萨殿、集会殿、白殿、色康佛堂、罗汉殿、弥勒佛殿、阿底峡传经殿等。现存较完整的为迦萨殿、集会殿、白殿和佛塔等。
迦萨殿即朗布朗则拉康殿,东西长55米,南北宽48米,呈多棱“亚”字形,为一座坛城式建筑,由内圈五殿和外圈十八殿、四塔组成。
内圈殿堂呈十字形,正中为一方殿,长、宽均14米,象征世界中心须弥山,主供大日如来佛像。方殿四周分布有四座小殿,象征佛家所说的“四大部洲”,即所谓的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芦洲。
外圈殿堂则由四大殿、十四小殿组成,分别供奉佛、菩萨、度母、罗汉等塑像。塑像现虽毁,但仍遗留下大量残像座基和墙壁上的贴塑背光。
外圈的南、北、西三大殿各自有一圈转经复道环绕,中心组殿堂和周围殿堂之间形成一个大的转经复道,使得喇嘛和信徒们在诵经礼拜时,可先转三小圈再转大圈。此种布局设计与吐蕃传统的佛殿结构相吻合。
外圈四角耸立着四座红砖塔,均高13米左右,象征着四大护法金刚。
集会殿即杜康殿,位于迦萨殿南60米处,东西长55米,南北宽48米,面积达489平方米。殿内遍布以各类佛、菩萨、佛母、度母、金刚、高僧为主体的壁画,以“十六金刚舞女图”最为精美。
壁画中的舞女长裙飘逸、婀娜妩媚、神情优雅,其所用线条为游丝描,流畅精细,设色则清淡柔和,若隐若现,技法相当高超。
白殿即拉康嘎布殿,位于集会殿东北12米处。平面略呈矩形,面积达平方米。
白殿内北壁正中主供释迦牟尼佛塑像,高螺髻,圆面大耳,结跏趺坐,除螺髻为蓝色外,遍体施金妆,头光两侧各绘一座泥塑佛塔。
托林寺周围现存塔墙2道,佛塔83座,集中分布于寺院西北侧的平地上。佛塔内有大量模制的小泥像和小泥塔,堪为泥塑珍品。
托林寺有三宝,分别为佛祖讲经地的麋鹿角、首任活佛传下的象牙五佛冠和留有阿底峡尊者脚印的黑色石头。
托林寺融合了印度、尼泊尔及藏地的建筑风格,对于研究藏族佛教建筑以及西藏与南亚地区佛教文化交流具有重要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