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yinjing‘ai
[外文]:carcinoma of penis
阴茎鳞状上皮癌,多发生在阴茎头部,最常见的病因是阴茎头及包皮的慢性炎症刺激,包茎患者及卫生条件差的地区发病率高。犹太男婴生后早期作包皮环切术,绝少发生阴茎癌。伊斯兰教徒于出生后 4~10岁作包皮环切术,亦少发生本病。局部清洁,减少包皮垢郁积及阴茎头炎症,可收预防效果。
发病早期常被忽视,就诊时多呈菜花状,有溃疡、感染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癌转移主要至腹股沟、髂及主动脉淋巴结,晚期可发生血性转移。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淋巴结无转移者手术治愈率达90%。
发病率各国相差悬殊,在欧美各国仅占男性癌症的1%,印度、斯里兰卡、缅甸、印尼等国家,阴茎癌占男性癌中10%以上。中国在50年代前,本病在泌尿生殖系统癌中居首位,占38.2~51.6%,此后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善,阴茎癌的发病率将逐渐下降。台湾省本地人阴茎癌患者占男性癌症中的3.3%。
病因包茎、包皮垢郁积及卫生条件差已被证实为主要发病因素,西安医学院报告有完整记录的 142例阴茎癌患者,其中包茎或包皮过长者141例占总数的99.3%。在美国凡出生时作过包皮环切术者尚无发生阴茎癌的报告。
病理阴茎癌初发部位多在阴茎头,其次为包皮、阴茎悬带及冠状沟。肉眼所见可为乳头型和浸润型,前者多见。乳头型早期呈丘疹或疣状,晚期瘤表面高低不平呈菜花型,可穿破包皮,常有感染。浸润型开始为光滑、红色、坚硬轻度隆起的病变,向内生长,有溃疡,边缘高起。博克氏筋膜可防止瘤细胞侵入海绵体,一旦侵入则发展甚快。
镜下检查见阴茎癌大部分为鳞状上皮细胞癌,乳头型浸润浅、细胞较大。多边形,角化明显,分化较好。浸润型分化不良,细胞不典型,核分裂多。
分期Ⅰ期,肿瘤局限于阴茎头或包皮。Ⅱ期,肿瘤浸润阴茎干,无转移。Ⅲ期,肿瘤局限于阴茎干,有腹股沟淋巴结转移。Ⅳ期,肿瘤超出阴茎干之外,淋巴结转移不可切除,或有远处转移。
诊断和鉴别诊断临床诊断多无困难,作活组织检查可进一步证实,若有包茎,须切开包皮以窥全貌。若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约30%有瘤转移。
任何阴茎头表面凸起的增生性病变或弥散性病变应考虑其癌变的可能。淋巴肉芽肿、尖锐性湿疣、软下疳等要与阴茎癌相鉴别。
阴茎癌前期病变及原位癌有数种阴茎癌前期病变应加注意,如白斑病。凯拉氏增殖性红斑及鲍恩氏病为原位癌。
阴茎白斑病与口腔白斑病相同,由慢性刺激引起,为白色粗糙或珠样粘膜斑块,治疗用手术切除或紧密随诊。增殖性红斑,病人多为壮年,多未作包皮环切术,发生在阴茎头、尿道口、冠状沟及包皮,病变轻度隆起,边界整齐,呈红色的柔软斑块,为原位癌,可发展成鳞状上皮癌,治疗可手术切除或作放射治疗,有报告称局部用5-氟尿嘧啶(5-FU)涂敷得到治愈。包恩氏病是上皮内原位癌,外观如增殖性红斑,边界分明,如鳞状丘疹斑,或红色鳞屑斑,或有溃疡,治疗方法用手术切除,局部涂用5-FU油膏。以上数种病变在治疗前须作活组织检查。
治疗和预后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和联合治疗等。
阴茎癌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早期局限性癌作阴茎部分切除术,切断面在肿瘤上缘2cm处,将尿道留长露出,术后极少复发。大的肿瘤作阴茎全切除术,将尿道移植至会阴部。保守性的肿瘤局部切除易导致复发。
对于是否作预防性腹股沟淋巴结清除术尚有争论,少数学者主张作此手术,但初诊时腹股沟淋巴结有转移者只占25~37%,而肿大的淋巴结中只有少数有瘤转移,可见常规清除淋巴结会使许多患者遭受不必要的痛苦。卡巴纳斯(1977)从阴茎淋巴管造影中证明有阴茎前哨淋巴结(SLN),是阴茎癌转移的初发部位,位于腹壁浅静脉与大隐静脉交界的上方,若此淋巴结无转移,则深部淋巴结可保无恙,故于切除阴茎癌的同时取前哨淋巴结作活检,阳性者于伤口愈合后三周将该侧腹股沟淋巴结切除,或作髂腹股沟淋巴结清除术。
放射治疗可保持阴茎完整,但疗效不如手术切除,多用作术后辅助疗法。
化学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8%,应用博莱霉素,隔日一次,每隔3~6个月可重复2~5个疗程。最好与放射或手术治疗联合使用。
其他化学药物,如氨甲喋呤、顺铂对阴茎癌亦有一定疗效。
经手术治疗后,若腹股沟淋巴结无转移,治愈率可达90%,若已有转移则5年生存率仅33~38%。